金門博物館發展的機會
正如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ICOM)於2007年在維也納大會對於博物館的定義所提到的:「博物館是為服務社會及其發展所永久設立,對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機構。博物館典藏、保存、研究、詮釋與展示人類及環境的有形和無形遺產,以推廣教育、研習與娛樂等為目的。」今日的博物館,不只是一個收藏文物、展示文化的場所而已,而是能夠在當代社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是故,2019年ICOM京都大會,會議主軸訂為「博物館作為文化的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博物館是一個具有民主化、包容性和多元聲音的空間,可以就過去和未來進行批判性對話。博物館承認並處理當前的衝突與挑戰,為社會保管文物標本,為未來世代保存多元記憶,並確保人人對遺產享有同等權利和同等近用。博物館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參與性和透明度,與各種社群積極合作並為其服務,以蒐藏、保存、研究、詮釋、展示和增進人們對世界的了解,旨在為人類尊嚴和社會正義、全球平等和地球福祉做出貢獻。」
2022年ICOM布拉格大會進一步以「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為主題,聚焦於「博物館、永續與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提出一些創新觀點「博物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為實現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做出貢獻:從支持氣候行動和促進包容性,到解決社會孤立問題和改善心理健康。」
這些國際趨勢提醒著我們:博物館作為一種社會實踐,不只是對應於社區發展,也應成為實踐永續發展目標的一種策略方法。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作為金門第一所公立博物館,近年來的轉型成果,有目共睹。以「金門博物館島」為戰略目標,從整座島嶼的文化底蘊與能量,經由專業的博物館系統體制,整合自然與文化資源,開啟在地社區的對話合作,引發當地人的認同及參與,活絡地方產業與文化資產保存,透過在地居民的投入,豐厚金門博物館的能量。正因如此,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以「博物館就是我們的城市;島嶼就是我們的博物館為願景,積極促使金門博物館轉型實踐,讓金門與金門博物館一同引領城市發展與文化保存的永續共生。
在這樣的過程中,博物館運籌的戰略極為重要。從文化治理及公共效益的角度,博物館發展的機會,可以是以下的方針。
1.「金門博物館島」的整體願景
以金門為總體資源,在永續經營的大方向下,以金門豐富的多元文化為基礎,透過博物館研究、保存、教育、展示、教育等系統化的整理,建構金門文化觀光與文資保存的特色。歷史民俗博物館為核心博物館,相關館舍或現地資源為衛星博物館,成為金門博物館島。處處都是博物館,處處講述動人的故事。
2.「博物館×金門學」凝聚金門文化認同
積極建立「金門學」的研究路徑與博物館底蘊,強調金門地域與社會關聯性外,並提供連結全球地域之視野角度,除提升地方博物館與區域的緊密連結外,更重要的是凝聚金門文化認同。
3.「博物館×知識創新」提供新世代學習場域
以「島嶼環境、歷史考古、文學曲藝、工藝美術、產業文化」等五大主題的金門博物館,應以知識創新為動能,透過對話、互動、沉浸式體驗且創新的方式,展現博物館的特色,除傳承文化外,更能引介普世價值。
4.「博物館×數位技術」促成文化溝通
博物館需應用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在科技整合之下,加強博物館研究、典藏、展示、教育、推廣等功能,以利博物館提供更全面性的公共服務,也促使更多人可以使用到博物館資源,提升多元性與普遍性。數位技術能促成更全面的文化溝通。
5.「博物館×地方創生」連結產業發展
透過博物館及其文化(產業)路徑的方式,促進文化觀光、文化產業、科技藝術等發展,並結合文化資產的保存及活化,以及文化創意商品的開發,使博物館本身及其周邊資源的整合成為一門好生意,建立優質的文化品牌,連結地方產業發展。
6.「博物館×文化平權」推動公平正義
博物館應提供不同族群在體驗上能產生共鳴或歸屬感。博物館歡迎任何各群體,包含兒童、高齡觀眾、身心障礙者、不同文化背景之人,讓所有民眾都能無障礙地參與文化活動,帶領金門成為友善之島。從軟體到硬體,博物館的「可及性」需要提高,讓更多人願意走入博物館。
這些願景目標的達成,需要社會公眾的重視,以及公共資源的挹注。投資博物館,就是投資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