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期待金門擁有第一家上市上櫃企業 --金門或可嘗試更積極的財政手段

發布日期:
點閱率:2,883

陳福海縣長於5日主持金門縣114年度概算總審查會議表示,經過近兩年「省吃儉用」,財政漸漸回到常軌;以前不足的地方,現在超前部署及修正,114年度總預算審定之後,不容許有做不好,讓鄉親對整體施政成果有感。
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從陳縣長就任伊始,就心心念念落實的「嚴守財政紀律」,依輕重緩急,調配各重大預算工程之外,也兼顧縣政實際需求,雖然喊停了一些縣府自籌款比例過高的工程項目,或許讓部分鄉親稍有失望,但相較於「大手大腳」財政超支,顯然,穩健的「省吃儉用」,更符合現階段縣民期待。
陳縣長勤儉治縣,也積極奔走協調、督促各部門對接中央各種政策施行方向,最大限度的爭取中央預算補助以滿足金門的建設需求;如:社會住宅需求、教育工程建設、附帶托嬰托育、養老等相對設施、擴大自給水源供給、金門大橋貫穿環島西路,以及1-1道路貫穿環島南路的道路工程;營造金門運動島及「體育中心」概念、鄉鎮五公墓與殯葬設施、觀光旅遊資訊網、行動旅服設施、建構綠永續綠化景觀工程等。
縣政建設,紛繁萬端,處處都需要財政支應,否則不免捉襟見肘或流於望梅止渴、畫餅充飢之窘況。根據金門主計處報告,114年度歲入總額143.61億元,扣除歲出總預算159.92億元,歲計短差為16.31億元,較113年法定預算短差19.49億元。意即,在縣府各局處上下協力撙節之下,明年度歲入歲出仍舊短差近二十億元。因此,從金門長期建設的角度來看,如果不能擴大歲入和稅基層面有結構性改變,將很難得到澈底性的扭轉;地方財政永遠處在修修補補,或更甚的寅吃卯糧的境地。
然積極財政手段或政策也不是朝夕之間可以達成,而是府會及全體縣民逐漸凝聚多數共識方能有成。例如:金門地方財政長期依賴金酒單一企業的現象,使財政或稅收風險的承壓能力不足。如果金門可以設定一個目標,爭取實現「金門第一家企業實現上市上櫃目標」,或可帶動整體縣民思路轉變及引入更加專業的企業治理理念。
台灣目前共有1,700多家上市上櫃公司,卻沒有一家屬於金門,委實有點讓人洩氣。如果可以實現「零的突破」,則所謂積極財政方有實現可能。當然,「金門第一家」是一種標竿也是一種榮耀,而這第一也未必一定得是金酒,雖然多年前有轉投資成立金酒行銷公司,再爭取上市之議論。但是這第一或許也少不了縣府或金酒轉投資協助。例如:整合所有小三通輪船運輸公司,成立金門海運及物流運輸企業,推動上市;或是整合金門的貢糖、一條根等公司,成立金門特產公司,推動上市;或將金門水試所、農試所、林務所、陶瓷廠等分拆,成立官民合辦企業,整合推動上市;或是整合金門旅遊業者,成立金門文旅公司,推動上市等。
總之,財政積極與財政自主緊密相關,當然,縣民也需要跳脫動不動就扯上所謂「圖利」的迷思。所有促進財政積極性的手段都應該鼓勵,無論發展地方特色企業、發行地方債券、加強區域合作、引入PPP模式、提升治理能力、培養人才創新、推動第一家上市企業等,都是金門再保持財政穩健的同時,促進金門多元經濟發展、提高金門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措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