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親子共學成為金門教育的一大特色
報載,縣府日前召開「研商預防0-6歲不當對待議題」會議,邀集本縣公私立幼兒園校、園長及現場教育人員及公私立托嬰中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居家托育服務中心主管與負責人共同與會。陳縣長重申上任後對於教育政策的重視,特別是在幼兒教育方面,縣府秉持著「教育從小扎根」的理念,啟動「0歲扎根教育計畫」,全面盤整教育處、衛生局、社會處以及家庭教育中心等相關單位的幼兒教育資源,並將資源有效整合,為幼兒提供一個從出生即獲得全方位支持的成長環境。
據了解,因應社會兒少受害事件頻傳,一旦發生兒童意外事故、家庭暴力及兒少受虐案件,往往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秉承陳縣長「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施政方向與目標,教育及托嬰教保服務更是重中之重,陳縣長希望學校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倡導「親子共學」的理念。他認為,家庭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不僅能夠加強親子間的互動,還能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未來縣府將推出更多促進家長參與的活動與計畫,讓親子共學成為金門教育的一大特色。
事實上,上述會議主軸雖是預防嬰幼兒的不當對待,然而溯本追源,問題的源頭仍在家庭,如果嬰幼兒的家庭成長環境能顧好,之後的許多學習問題、社會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親子共學」便是關鍵。我們經常會說:「活到老,學到老」,實則許多人一旦脫離正規教育體系,便形同離棄了系統化的自我學習與成長。父母輩的學習可能聚焦在社群互動與職場技能,卻輕忽了孩子的學習一樣需要父母陪伴,特別是與時俱進的伴隨與成長,這便是「親子共學」。
過往,我們經常將教育劃分為家庭、學校、社會三個領域,殊不知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因為教育資源限制、班級人數限制(隨班學習不便)、學習管道的單一等等,父母通常只能做為「監督者」或「驗收者」,就算有心要參與也是力不從心,但是隨著時代的遞進與學習管道的多元,限制多數已經不存在了;親子「共」學,是親子手牽手一起成長;學校裡的學習已經有老師了,共學不是要將學校的課程教學延伸到家裡,形同讓爸媽們開設「家庭補習班」。親子共學是讓孩子跟父母攜手探索未知的體驗,爸媽無需扮演全知的角色,而是應該成為學習的隊友,共同動手找答案、一起成長,最終養成孩子良好的品格,建立「自發、互動、共好」的習慣。這樣的說明看來有些虛幻,實則都圍繞在一個「共」字;共讀、共習、共同參與,讓父母從「監督者」、「驗收者」轉變為孩子學習歷程中的「夥伴」,因為夥伴才能產生共情,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孩子會向同儕訴說心事,卻不會選擇告訴父母的原因之一,親子共學有助於改善、緩和僵化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在0-6歲階段,父母的參與更將有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關鍵反而是父母自己的意願了。
總之,要建立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幼托環境,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幸福中茁壯成長,家庭與學校的功能與努力缺一不可。關心孩子,就是關心未來;儘早的參與孩子的學習,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一起成長,成就屬於孩子與家庭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