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發布日期:
點閱率:2,142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以後,年紀十多歲的兒童紛紛啟蒙接受國民教育,所謂「破筆者」於焉開始,實際上都已超齡。因而七歲與十五歲的同時入學,雖然國校同班,但年齡相差甚多。諸如現在八九十歲者,同班者比比皆是。記得那時第一冊第一課的課文是:「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遊戲。」到了期中考試,及格則升第二冊,然則留級重讀,非常嚴格。那時小學分為初年級與高年級兩個階段。初年級是一至八冊,再來就是高年級五至六年級,修讀完畢考試及格,即為六年國民小學畢業,發給畢業證書。
民國四十一年間,金門有兩所中學,亦即金中中學及私立金東中學,金東中學設在金沙教堂,翌年與金中中學合併,私立金東中學從此停招。依稀記得首任金門高中校長傅亢是軍方派兼的。後來則由福建省政府遴派易希鎬接任校長,以迄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前金門中學遷台,全校師生由教育部分發在台灣各縣市中等學校就讀或工作。那個時候,一般金門民眾遷台,政府概予發給慰助金新臺幣三千元。而在台寄讀各級中等學校金門中學學生及教職員工,則與台籍員工享受同等待遇,每年寒暑假則搭乘軍方運補的登陸艇〈開口笑〉往返台金。雖然離鄉背井,受盡苦楚,但是這些寄人籬下的金門學子,有志、有氣,除別有原因就讀軍校外,大都考取台灣公私立大學。其中現在台灣各階層功成名就者,遍及台灣各界各行各業,有中央政務官、一般公僕、還有台灣高等大校校長。諸如,金湖鎮正義里成功村陳德禹、陳德昭、陳德新則是一門三博。德禹原為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德昭任教於銘傳大學教授兼行政工作數十年,德新歷任行政院署處主管,後來出任科技部簡任十三職等次長屆齡退休。歲月催人老,但他們昆仲摯愛鄉邦的精神志節依然如故,出錢出力。德昭有子繼承衣缽,刻在金門主持銘傳分校事務,作育英才,為金門教育盡心盡力。我的家鄉我的愛,不是口號,而是金門鄉親共同的理想目標與核心價值。許多教育界夥伴常以「阮是教育工作者」為傲,尤以推動幼教工作兢兢業業,莫不一本初衷,有始有終,惟恐落於人後。
縣長陳福海說,他之所以正視教育,則因教育是國力之泉源,關係國家之興衰,影響深遠。尤以幼教是奠基之教育,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德以養廉,儉以立業,培養未來主人翁,是金門鄉親的共同責任。
藉此籲請主張晚婚或不婚青年朋友們,到了適齡則應婚嫁,婚姻乃人生之大事,傳宗接代是責任,更是義務,倘若托詞以對,那是不負責任的,少子化影響的不止是個人與家庭,是國家與社會,為了堅強久遠,勿忘播種、育苗,照顧讓他健康成長、茁壯,蔚為國用。又當政府則將推動訓練四十萬民力政府之際,益覺提供兒童良好之生活環境刻不容緩,政府推動全民防衛,溝通互動,才是處理兩岸關係上策。又當大陸恢復福建開放申辦遊金之際,互助最樂,放下一切最重要,大家本是一家人,堆高誠意,應自未來主人翁開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