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是新世代教育之動力與目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近日發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強調去年碳排放量達到新高,並示警各國若不積極減排,全球氣溫至2100年將比工業化前上升攝氏3.1度,遠遠超過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所定的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1.5度內之目標。由此可知碳排放對氣候變遷之影響。
教育部為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提出「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NEED)學習藍圖,面對現今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透過提升師生的新世代環境教育素養,將氣候變遷、永續發展教育(ESD)及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知識導入現有的環境教育中,從根本上推動2030年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之落實。
金門縣政府為響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也提出各種對應政策,涵蓋碳盤查、碳足跡、碳定價、減碳技術、淨零政策等重要課題,並針對未來地區及國內淨零碳排產業發展趨勢,培育各種專業人才,陳福海縣長更督促工策會及環保局致力培育金門在地綠領人才,辦理金門在地考證機制。蔡其雍議員也為金門鄉親爭取舉辦「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初級證照考試,以因應2050淨零目標,推動金門地區在淨零碳排領域的發展,提升地方產業競爭力,期待透過這些努力,讓金門成為淨零排放政策的先行示範區。
淨零減碳已經是全球趨勢,國內近年來也持續推動「綠色生活」,除了積極減少碳排放,生活上推動「淨零減碳」運動,構建減碳工作環境,推動綠色成長的新動能,創造綠色成長契機。並由金湖國中訂定「金門縣114年度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因應淨零排放趨勢及全球環境變遷,透過系統性整合,針對企業、學校、公眾辦理「資源循環績優企業遴選」、「資源循環主題校園環境教育推廣計畫」、「資源循環主題公眾特展」等推動方案,全面推動各校環境教育,以擴大全民認知及參與,促進國內資源循環,讓物質回收再利用,將廢棄資源材料化及能源化循環供給生產所需,節約自然資源之開採使用,同時減少廢棄物產生,達成2050年資源全循環零廢棄及減碳目標。
為配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 )的教學指導方針,特透過課程設計、評估、教師、教材、學校政策等,讓學生了解如何預防、減量、回收和再利用,大幅減少廢棄物產生 ,降低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負面影響。知道如何創造綠色消費模式,減少使用拋棄式產品,加強教育及宣導,以及企業採用永續作法 ,並將永續發展AI資訊融入公司營運計畫中,充分理解SDGs目標,落實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教育部的「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不僅順應聯合國SDGs新趨勢,也適逢我國「環境教育法」施行滿10週年,因此意義重大。透過教育系統重建全球化永續發展思維,落實「氣候行動寂靜零排放、能源轉型、資源循環」等知能建構,永續發展教育(ESD)以「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NEED)之概念為經營模式,讓每個人腦力激盪資源循環和生活、產業、環境的關係,探索可能的循環路徑,實施資源循環教學教案內容,使成為環境教育變革的推動者,從個人、社區、全國,以至於全球做出明智的決策和行動。
ESD是一種全人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推動探索性、行動為導向的轉化型學習,使學習者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對永續發展的未來價值觀和學習態度有所進展。因此,為使「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NEED)學習能與SDGs接軌,尚需與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銜接,使大學的教學與研究計畫能量轉化為實踐減碳的動力,培養具備永續發展的新生代,使成為未來推動環境減碳及永續發展的新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