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垃圾不解決 金門「海上公園」受污名
2024年《今周刊》「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近日揭曉,金門縣再次榮獲「永續城市特優獎」,展現其在永續發展上的持續努力與卓越成績。此外,金門縣還蟬聯獲得「環境力傑出獎」,在廢棄物減量、回收利用以及汙水處理等多項指標上,表現均位居全國前列,成為永續環境建設的典範。
金門縣長陳福海對於金門縣在永續城市評選中的表現表達肯定,並表示這份殊榮是縣府團隊與縣民共同努力的成果。他指出,永續發展是必須貫徹的責任,縣府一直以來都堅持在環保政策上努力不懈。未來將加強環保政策的深化,讓永續理念深植於每一位縣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但因地處環海,金門縣常年承受海漂垃圾帶來的龐大負擔,面臨特殊的垃圾處理挑戰,垃圾需要依賴外運處理,加上島內回收再利用資源有限,因此縣府必須大力推動垃圾減量,積極採取多項環保措施,成功減少了超過四成的垃圾產生量,並在廚餘處理量方面大幅提升,獲得環境部的高度肯定。
根據金門、連江、澎湖三個縣政府統計,每年從中國大陸漂來的垃圾高達1,800噸。單就金門而言,每年來自對岸大陸估約5、6百公噸以上,2004年甚至高達1,000公噸的海漂垃圾,造成金門海岸嚴重汙染,不但大、小金門島容顏失色,連大、二膽等沿線離島也遍布各種廢棄物,百餘公里海岸線美景受盡摧殘,被鄉親指為「垃圾小三通」。
從地理環境的角度觀察,由於金門坐落於九龍江口,孤懸海上,夏日有西南季風,冬天有東北季風,垃圾隨著洋流鼓浪來到,其中以來自大陸最多,但也有漂洋過海的國外物品,從各種瓶瓶罐罐到針筒、冰箱、桌椅、廟柱、匾額、塑膠成人情趣用品、人形模特,垃圾大軍蜂擁來襲,亂七八糟應有盡有。
根據金門縣環保局統計,2021年全縣各機關發動淨灘次數達2287次、動員2萬8241人次清理出784.4公噸海漂垃圾;2022年淨灘2940次、動員2萬9571人次,共清理520.1公噸;2023年淨灘2794次、動員3萬640人次,共清理出500.5公噸海漂垃圾;儘管清出總量逐年減少,但從海邊望去仍充斥著各式海漂垃圾,怎麼撿都撿不完。
今年度最後一場淨灘,在10月27日舉行,包括海洋委員會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九岸巡隊、航港局中部航務中心金門辦公室、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縣港務處及各港區巡守隊、里辦公處及社區發展協會等單位的全力支持參與,總計有813人次積極投入淨灘行列。在各志工熱情參與下,共計清除3125.7公斤的海漂垃圾。
但近幾個月秋颱頻頻,一次強颱過境,要靠多少次淨灘才能清理完海漂物?強颱侵襲大陸沿海,更曾經在兩岸通水的田浦海岸和田墩一帶,發現從對岸漂來的棺材,讓岸巡機動站幹員飽受驚嚇,這些隨波逐流來到的垃圾,不但嚴重汙染海岸環境,也對海洋生態帶來強大衝擊。
事實上,針對各離島的海漂垃圾,過去環保署也曾給予大力協助,行政院於105年4月7日核定「離島3縣市淨灘及海漂(底)垃圾清除處理5年計畫」,自105至109年規劃補助離島3縣市新臺幣4億2,477萬1,000元,辦理淨灘、海漂(底)垃圾清除及海洋環境教育宣導、轉運處理及資源回收等相關工作,對三離島縣巿助益甚大。
但是隨著兩岸局勢的演變,兩岸的協商機制幾乎全都停擺,海漂垃圾要透過淨灘等方式來清理,僅是治標不治本,若想要要求源頭管制,在兩岸關係現階段處在敏感時刻,處理「海漂物」議題更需要以智慧來梳理,期盼在縣府的努力下,能夠逐漸解決此一長期困擾地區的環保問題,還給金門「海上公園」應有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