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三棘鱟的保育及宣導工作
為了維護珍貴的三棘鱟保育,金門縣政府預告,自今年3月17日起,除烏坵及東碇海域外,全年禁止於縣轄海域以任何方式採捕三棘鱟;同時也明令不得販售、持有及食用三棘鱟,違規者將面臨最高新台幣15萬元的罰鍰。此舉凸顯地方政府對保育物種的高度重視,期盼在行政與民間通力合作下,持續守護珍貴的海洋生態。
三棘鱟擁有上億年生存歷史,被譽為海洋生物界的「活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與多樣性的重要物種。由於金門海域生態環境適宜,孕育出穩定的三棘鱟棲地,因此更顯得珍貴。然因人類對其棲地的破壞及不當利用,造成數量遽減;2019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將三棘鱟列入全亞洲瀕危物種。
三棘鱟曾遍布臺灣本島北海岸以及西海岸,其凹型外殼過去甚至成為一般人家中舀水或盛物的勺子(稱為「鱟桸(hāu-hia)」);此外,鱟血對於近代人類醫療亦有重要貢獻,因細菌死亡時會釋放內毒素,極微量的內毒素進入人體血液中,即會誘發一連串免疫反應,造成發熱、凝血、休克,甚至引起器官代謝異常或導致死亡;用鱟血製成的試劑,可以檢測生物製品類、醫療注射用藥劑、放射性藥物、疫苗製劑、一次性注射器針筒等醫療器材中是否含有內毒素,鱟血被譽為「藍寶」。
我國三棘鱟目前僅剩金門及澎湖有成鱟上岸產卵紀錄,本島已幾近絕跡,僅新竹香山、嘉義布袋和馬祖清水濕地在仔細觀察下尚能找到1、2隻稚鱟。海洋保育署110年針對鱟進行委託研究,發現鱟已達列為保育類物種標準的25分(列為保育類應達24分以上),該署卻逕以各地需制定因地制宜的鱟保育策略、社區尚未凝聚共識、沙灘管理不易執行等理由,未送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評定是否應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其後112年再次委託研究便下降為23分,因此三棘鱟至今尚未列為我國保育類物種,得到法律應有之保護。
對於數量遽減且被IUCN列入全亞洲瀕危物種的三棘鱟,其處境將越來越不利,學者專家指出,金門的稚鱟自然死亡率高達98%,現在稚鱟沒有保存下來,再過15年後三棘鱟可能在我國就會滅絕,然海保署對三棘鱟並未提出更積極的保育作為。監察院內政及族群委員會去年三月底通過監察委員田秋堇、林郁容所提出之調查報告,要求海保署及漁業署檢討改進。
金門縣政府產業發展處日昨公告指出,從3月17日起,全年不得在金門縣各海域以任何形式捕撈三棘鱟。如需進行學術研究、資源調查、公共利益、文化或教育相關活動,則必須事先向縣府提出書面申請並獲得同意後方可進行採捕。此舉在兼顧研究、教育需求的同時,也不失保育的原則與精神,確保三棘鱟族群能在科學研究之餘繼續繁衍生息。
事實上,早在去年10月,縣府便預告此規定,唯獨在習俗方面,但因三棘鱟殼在傳統信仰或祭典上具特殊意義,故未列入全面禁止範圍。這次基於生物多樣性維護與生態保育的考量,縣府只好明確規定,三棘鱟除了禁止採捕,也不得販售、持有與食用。違者將面臨最高15萬元罰鍰的處罰。
為確保新規定順利推行,未來縣府將不定期派員巡查金門海域與當地漁市場,如發現違反公告者,將依照《漁業法》處以3萬以上、15萬以下罰鍰。此舉顯示金門縣政府對海洋生態與物種保育的決心,不僅透過法律手段強化管理,更期望透過教育宣導,讓民眾理解三棘鱟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共同守護這項珍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