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財政紀律 讓金門更有競爭力
本報載,財政部最近公布「2024年地方政府財政考核」成績,本縣在財務管理與債務管理兩大指標中皆榮獲優等,也是全國唯一「雙料優等」的縣市,展現縣府在財政運籌上的努力。陳縣長對此成績深表感謝,並強調此榮耀屬於所有同仁共同努力的成果,他期盼以持續嚴謹的財政紀律與資源分配,為金門未來的建設與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據了解,這是金門縣近10年來第一次獲得財務管理評鑑「優等」,且至少「連續」12年拿下「債務管理優等」,並以財政面向全國唯一90分,連同基本設施、教育、社福三面向都有80分以上佳績,額外分配有1億5百萬多萬元的補助款,有效挹注縣府財政資源。
事實上,陳縣長回任縣長之初,縣府財政面臨相當嚴峻的情況,當時縣庫僅剩40幾億元的水位,顯示財政狀況岌岌可危。為了立即止血,陳縣長反覆強調「財政紀律」,並務實盤點財政預算、有效調整政策優先次序,同時責成財主稅務等部門,針對稅收清理、強化中央補助款爭取等措施落實執行,才能獲取史上最好成績。
所謂「財政紀律」在狹義上,係指約束政府支出擴張、降低歲入歲出差額以及有效管理公共債務等相關法律,例如:《預算法》、《公共債務法》、《財政紀律法》皆是政府履行財政紀律責任的重要依據。但我們也理解,要貫徹財政紀律著實不易,特別是像金門這種「福利大縣」。有道是:「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想要將財政維持在一定水位,必然要從「開源」與「節流」入手,且為了不對社福政策產生太大的衝擊,調整施政優先順序便成了重中之重。誠然,在主會部門眼裡,不花錢又能完成工作自是最好,但實務上,卻只能將有限的預算進行經濟化與效益性的運用,諸如:推遲或取消尚無亟需,且短期內會影響民眾生活作息的大型工程建設;檢討社福補助的條件及標準,意即納入「排富」條款,避免預算運用上的排擠;善用金酒資源,將發放現金改成發放酒品及酒券,將本求利;檢討可儉省的行政費用,如出席費、出差費、禮品費、餐費、水電費等等,讓所屬公務同仁共體時艱。
當然,陳縣長也反覆強調,落實財政紀律,並非不建設,而在避免造成財政負荷。對於各種在地民生需求與公共建設,只要是鄉親迫切需要、影響民生福祉的工程或施政,就算必須舉債也會投入資源,因為這些都是關乎金門整體發展的重要環節。然而,若是相對沒那麼急迫的計畫,則可視目前財政狀況進行彈性調整,避免造成縣庫額外負擔。
有道是:「財政為庶政之母」,財務行政在政府施政上十分重要,因為政府各項施政與活動,均需要充足的經費以為支援,否則便無法完成任務。穩健的財政可以持續推動公共建設、經濟發展,也能促進人民福祉;反之,糟糕的財政體質卻可能導致施政失衡、債留子孫,甚至損傷公平正義。近期,財政部公布2024年全國超徵稅收達5,283億元,國民黨啟動「還錢於民2.0」,訴求與其讓政府亂花錢,不如還稅於民,給民眾一點小確幸。
總之,堅實的財政是地方發展的命脈,只要能持續秉持審慎理財、靈活用款的理念,才能真正讓金門邁向有競爭力、可長可久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