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強化交通建設的整體發展與展望
近年來,隨著地方建設及觀光發展的推動,交通建設在金門的角色日益關鍵。它不僅攸關地方經濟與民眾生活便利,更承載著連結台灣本島與兩岸交流的核心功能。綜觀金門縣政府近期推動一系列交通建設措施,涵蓋基礎設施強化、停車空間優化、智慧運輸發展與綠能科技導入等多元面向,展現出縝密規劃與長遠眼光,為金門邁向智慧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由於金門車輛數量不斷成長,停車空間吃緊的問題日益嚴重。縣府迅速採取因應措施,在社六公地增設200格臨時停車位,並在工區南側中興路口設置第二區臨時停車場,提供約300格車位,有效紓緩了地區停車壓力,尤其在觀光旺季期間更具實質效益。針對長期面臨停車不足問題的金沙鎮,更透過中央補助與地方合作,於金沙國小新建結合地下停車場與運動場的多功能設施,不僅提供54個地下車位,並同步興建全民運動館,落實公共建設「一地多用」思維,提升公共設施效益和減少土地資源浪費。
金門縣政府分階段推動停車收費管理,邁向制度化、合理化的「使用者付費」制度,實施公有停車場與路邊停車格收費,初期涵蓋航空站、山外車站、金城北堤與金門高中等地點,後續再擴及城區路邊停車格,兼顧推動節奏與民眾接受度。以金湖地區為例,林森路、新市里籃球場與台灣銀行前自113年元旦起便導入多元繳費方式,如超商、線上支付等服務,展現政策執行的現代性與便利性,不僅提升公共資源管理效率,更能透過收費導引停車行為,減少長時間占用車格的問題。
金門作為風景秀麗、生態多元的離島,發展綠能交通對維護環境品質至關重要。縣府在電動機車充(換)電站與共享電動機車建置,邁向綠色運輸已有具體成果,目前已於烈嶼鄉公有加油站、金門高中、金城鎮公所等8處場域完成,提供便捷的綠能補充與共享運具租借服務。此外,縣府也於金寧轉運站、山外車站與航空站第三停車場等地建置高架型太陽能光電系統,年發電量達214.7萬度,年減碳量近千公噸,不僅為環保貢獻,更能為縣庫帶來每年約200萬元的穩定收益,堪稱結合交通與再生能源建設的成功案例。未來若能持續擴展至更多學校、運動中心、漁港等地公有場域,將大幅提升再生能源使用率。
智慧運輸是全球城市交通治理的趨勢,縣府持續優化「小三通」、「台灣好行」、「幸福巴士」等公共運輸服務友善升級。自112年底起分階段開放線上購票服務,並推出「金門小三通APP」,大幅提升旅客訂票與查詢效率,特別有利於觀光與返鄉旅客。交通資訊若能整合進金門公車APP或其他平台,提供「即時交通路況」、「智慧導航」等功能,將大幅提升民眾使用公共運輸與開車的意願與便利性,運用智慧運輸與資訊整合,以提高行車效率與服務品質。其中,台灣好行擴大實施不分平假日電子票證搭乘半價優惠措施及G線(金門大橋烈嶼線)上路,友善烈嶼鄉旅遊交通環境,且連續9年榮獲交通部觀光署台灣好行服務管理與品質優化評比第一名;而「幸福巴士」的推出,則是因應低運量地區需求彈性調整班次的創新措施,兼顧營運效益與民眾權益,撙節營運成本並減少碳排,是偏鄉交通治理值得讚賞的典範,展現多元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
金門交通的另一個關鍵點是空運運能的協調與應變調度,縣府在觀光旺季、重大節日主動協調航空公司增開加班機,並在各大機場設立金門鄉親櫃台,提供旅客諮詢、飲食等貼心服務,顯示政府對鄉親返鄉需求的高度重視;特別是針對緊急醫療、奔喪等需求,縣府也設置「緊急機位」制度,甚至在必要時與國防部合作調度軍機,充分展現離島特有的人本關懷與彈性應變能力,保障民眾返鄉權益。
展望未來,金門的交通建設應進一步結合智慧城市與永續發展理念,導入AI交通預測、建立碳中和運輸藍圖、擴大智慧基礎設施的應用。唯有在持續創新與全方位規劃下,金門才能在保有人文與自然風貌的同時,成為高效、綠能、宜居的永續離島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