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特色地標與景觀藝術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發布日期:
點閱率:1,542
字型大小:

網路及社群軟體尚未普及之前,商業社會中人際往來互動,往往透過隨身攜帶的名片來認識彼此。因此,「城市名片」或「地方名片」也用以表示,可讓外人留下印象連結的某種特色,如地方美食,或是某種建築(塔、寺、廟、閣……)或其他文化地標。
外人說起金門,最先想起的也許是高粱酒、貢糖、廣東粥,或是風獅爺、水獺、坑道及碉堡、太武山或是邇來的金門大橋……。隨著每個人接觸點及感受的不同,留下的印象及體驗自然也各有差異。
而隨著手機普及與臉書、LINE等社群軟體的分享功能,不同城市的特色隨時隨地透過拍照、打卡、分享及評論,時時呈現在我們眼前。城市景觀的好與壞、美好與不足,當地人的熱情或友善與否,也隨時不斷地、快速地傳播著。
因此,對於金門而言,如何創造或營造出有特色的文化地標及景觀藝術作為金門名片,讓身臨(及尚未蒞臨)金門的遊客,可以切身感受金門的美好,或是經由其朋友分享,而對金門有所嚮往與憧憬,也成為城市推動觀光行銷的重要一環。
金門自古即有所謂浯洲八景、十景或十二景,太武山亦然。這些被代代文人墨客賦詩吟詠的景色,大抵是可以代表金門的門面。然而,隨著歲月流轉及大眾審美意趣的變化,也有一些景觀會逐漸遠離大眾視野;當然,也會有一些新的(自然或人為)景觀或景點會躍入人們的視野。例如:金門建功嶼(舊稱董嶼)一帶,是舊時著名的「金門八景」之一的「董嶼安流」。後來變成島民口中的颱疙瘩(麻瘋島),再之後國軍闢為據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建功嶼一帶海域雖然還是與金門蚵民生計緊密連結,但已經喪失「金門八景」的分量了。
2013年,建功嶼與延平郡王祠之間海域,由芬蘭設計師Marco Casagrande用不鏽鋼所創作、設計及製作的大型作品「採蚵人」,結合海上登島石板路,使這一帶成了不折不扣的網紅景點。這組由四位三米高「採蚵人」組成的作品,靈感來自於金門在地養蚵文化,不僅體現了金門庶民的勞動生活,也讓平平無奇的海域成了著名觀光景點,也賦予舊金門八景新的詮釋及新的生命。相信若重新評選金門八景,此「採蚵人」所佇立的建功嶼一帶,必能再度進榜。
再譬如,金門復國墩漁港岩石上的大型裝置藝術螃蟹,也讓當地成了著名打卡點。這景觀螃蟹(海產)不僅體現了漁港漁民倚海為生的面貌,同時提升了當地知名度,及起到觀光引流的作用。
金門是一處擁有文化深度及廣度的島嶼,也有不少歷史古跡及景點,但往往辨識度或新意稍顯不足。有特色的文化地標與景觀藝術是城市名片,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金門如何融入或增強這些元素,是文化旅遊的重點。因此,往後金門的大型公共建築及景觀上,若能引入或結合更多的美學元素,或允許更多元的文化碰撞,必能產生更多著名的地標,成為金門一張張耀眼的文化名片。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