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愈在地,愈國際─從金門迎城隍遶境談起

發布日期:
點閱率:388
字型大小:

適逢農曆四月十二日,5月9日午後的金城後浦街區鑼鼓喧天,「浯島邑主城隍遷治三百四十五週年」遶境巡安於9日下午一點左右正式展開出巡活動。當日恰逢天降甘霖,民眾熱情不減,虔敬之心未受絲毫影響,官民一心,共同見證城隍爺出巡的莊嚴與感動。
據了解,金門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迄今已超過六百年歷史,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舉行的「迎城隍遶境」,源自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城隍爺遷治後的傳統紀念,與多數廟宇慶祝神明誕辰不同,它著重於歷史記憶的再現與空間遷移的儀式性再生,讓地方歷史轉化為集體宗教實踐。
在全球化與地方文化保護交錯拉扯的今日,愈來愈多地區開始思考:傳統文化該如何「活下來」?又該如何「走出去」?金門的迎城隍遶境活動,正是一個從地方走向國際的活教材,它不只是金門人的宗教信仰,更是台灣宗教文化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展示。
今年適逢遷治345週年,活動規模空前,不僅有金門四境的陣頭團體接力演出,還有來自台灣與中國各地的宮廟共同參與。這樣的宗教交流,不僅是信仰的互動,更是文化認同的呈現。宗教信仰成為跨越地理與政治邊界的文化語言,使地方宗教實踐展現出超越地區的凝聚力。從在地出發的宗教盛典,為何會具有國際潛能?關鍵在於儀式本身的「文化密度」與「共感力」。迎城隍遶境的隊伍由各種傳統藝陣、神轎、香客構成,結合聲效、舞蹈、戲劇、服飾、科儀等多重文化元素,是一場流動的民俗博覽會。這種文化多元性與可視化的表演特質,正是當代觀光與國際文化交流所看重的資源。
正如陳縣長所言,這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凝聚鄉親情感與文化認同的時刻。面對地方人口外流與文化斷層的挑戰,地方政府嘗試將迎城隍從一日宗教儀式擴展為一整個月的文化季,結合觀光、產業與教育資源,為地方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文化資產+觀光策略」的結合,若能持續深化並精緻化,不僅可吸引國內外遊客,更可能發展為如日本「祇園祭」那般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文化活動。
當然,宗教信仰的根本在於誠敬與信念,而非表演與觀光。因此,在推動文化觀光化的同時,也必須維持信仰的尊嚴與儀式的核心價值。主辦單位與地方宮廟的合作關係、信眾的主體性參與、祭儀的歷史脈絡理解,都是活動能否永續的關鍵。此外,愈來愈多的外來參與者(如攝影者、觀光客)與年輕世代的投入,亦為傳統儀式注入了新的詮釋與能量。他們可能對城隍爺的歷史故事不熟悉,但透過影像紀錄、社群分享與導覽解說,他們開始與這項活動建立關係,從觀看者逐漸轉為理解者甚至參與者。
「愈在地,愈國際」,這句話在金門迎城隍活動獲得了具體體現。只有當一個地方文化深植於地方社群、被當地人所珍視並持續實踐,它才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文化資產。不是改變傳統去迎合世界,而是讓世界看見這片土地的獨特價值。
在鑼鼓聲中,在煙火與香火之間,金門讓人看見了一個地方如何以信仰為軸,連結歷史與未來,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出自己的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