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應對灰色地帶行動 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

發布日期:
點閱率:482

報載,在金門海域持續升溫的灰色地帶衝突中,大陸海警船再度於5月16日早晨駛入我國限制水域,已是去年「0214事件」後的第72次類似行動。海巡署金馬澎分署迅速出動巡防艇進行併航監控與廣播驅離,展現出我方對海上執法的堅定立場與即時應變能力。這一連串事件不僅牽動兩岸的海上對峙態勢,也顯示灰色地帶戰略在現代國際競爭中的實際運作方式,值得我們從戰略、執法與社會心理三個層面加以深思。
所謂灰色地帶(gray zone)衝突,指的是未達戰爭門檻,但具有明顯敵意或目的性,透過不對稱手段達成戰略目的的行動。這些行動常常具備「低強度、長期性、模糊性」的特質。從此次海警船的行動來看,並非單純的海上誤入或常規巡航,而是以「兩兩一組」的縱隊方式,在東西兩翼同步進入,再組成整齊的縱隊航行於我限制水域,明顯具備戰術規劃與訊號傳遞的意圖。
事實上,這種行為在戰略上至少具有以下意涵:首先,可以測試我方在海上執法的能力與處置流程,評估我方在短時間內動員與部署的速度與規模;其次,藉由不斷的接近行為逐漸模糊彼此在海域的實際控制線,潛移默化地向國際社會營造一種「雙方默許此一主權行為」的模糊認知;最後,大陸藉由海警船,而非海軍或軍艦執行這類行動,便具備「執法行為」的外交掩護,能避開直接軍事衝突的風險,同時累積實質影響力。
在應對上,我方對於這類灰色地帶行動,亦展現了高度的機動能力與法理自信。首先,在事件發生短短數分鐘內,即能部署4艘巡防艇抵達限制水域線上,進行併航與封控作業,不僅展現出戰術層面的反應成熟,也顯示出我方日常監偵的高密度與高效率;其次,持續地公布執法畫面,對內安定民心、對外表達立場,此在資訊戰與輿論戰層面尤為關鍵,能讓大眾即時看到政府作為與執法結果,亦是對灰色地帶戰略「資訊主動權」的反制;最後,我方在公開資訊中使用「我國水域」、「限制水域」等明確主權語彙,更是法理戰的延伸,拒絕對岸以長期性的侵擾行為試圖弱化台灣對金門海域之控制權。
有道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代價獲致最大的戰略成果,當是灰色地帶行動最主要的目的;然而,若此類行動始終高強度的頻繁發生,勢必會讓我方產生「見怪不怪」的鈍化效應,如何在有限的資源體系下,展現更具韌性的戰略縱深,恐是當前亟需克服的重點。諸如:在應對心理戰與民心防線建構上,必須強化有效心理韌性與國民共識的支撐,防制對全社會國防意志的潛在侵蝕。政府除應強化第一線執法機構的即時應變能力,也應透過教育、媒體與政策透明度的提升,建立起全民對「非傳統戰爭型態」的基本認識,讓民眾了解:灰色地帶行動雖未開火,卻同樣是在侵蝕我們的主權與安全。唯有全民有感、政府有策、軍警協同、媒體理性,才能真正形成抵禦心理戰與資訊戰的國民防線。
總之,金門海域目前的灰色地帶對峙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鬥。對於陸方類似「軍事封控」的行動,我方目前的因應成效仍屬有限;除了持續審慎應對,提升全社會防衛韌性外,若能適時釋出善意,開展有序交流,以協商代替對抗,當能對台海的安全與穩定,做出一定的貢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