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永續、和平:金門歷史博物館新篇章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每年的五月十八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旨在彰顯博物館於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今年,當我們再次審視博物館的意義時,金門歷史博物館以一場別具意義的系列活動,呼應了最新的博物館定義,並融入了這片土地深切的期盼-包容、永續與和平。
長久以來,博物館的定義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演進。從早期將動物園、植物園納入其中,到近年來強調其作為「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常設機構」,博物館的角色已從單純的文物收藏與展示,轉變為更具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的平台。2022年最新的定義,更著重於博物館的「包容性」、「社區性」、「可持續性」、「多樣性」與「知識共享」特質。
值此國際博物館日,金門歷史博物館所舉辦的各項活動,恰恰精準地詮釋了這些核心價值。首先,在「包容」的面向,博物館連結了老少咸宜的槌球運動,不僅展現了金門大學在此項目的活力與成就,更關照到社區長者的休閒需求,真正體現了跨世代的共融。其次,將植樹活動融入博物館的規劃,不僅美化了環境,更象徵著「永續」的理念,如同落地生根的植物,寓意著生生不息的希望。最引人注目的是,館內陳列的藝術展覽,其深層意涵直指「和平」的普世價值。這不僅豐富了博物館的文化多樣性,更承載著金門這片土地渴望和平、化解歷史煙硝的殷切期盼。
金門歷史博物館正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現金門的魅力。它不僅是提供健康休閒的場所,更透過綠化展現蓬勃的生命力,傳承金門人堅韌不拔的精神。而以和平為主題的藝術展覽,不僅具備展示功能,更肩負起教育傳播的責任,能成為在地學子戶外教學的重要場域。更重要的是,博物館肩負著徵集、保管、研究、展示金門珍貴文物的責任,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承諾。
歸根究柢,博物館的功能在於徵集收藏、保管保護、提供鑒定、陳列展覽、教育傳播與娛樂服務。其服務的對象是多元的,既有對內部的學術研究,也有對外的公眾教育與文化交流。
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我們欣見金門歷史博物館積極轉型,從過去以「物」為中心的學術研究,轉向以「人」為本的服務與休憩場所。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轉變,它讓博物館不再是冰冷的知識殿堂,而是充滿活力、關懷與希望的社區樞紐。我們期待金門歷史博物館能持續秉持著包容、永續、和平的理念,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在地與世界的橋樑,讓世界看見金門的獨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