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蟲蟲危機」 確保金門綠化成果
金門縣林務所針對行道樹病蟲害,展開預防性防治作業,防範地區再上演惱人的「蟲蟲危機」,此舉在確保樹木健康和林相完整外,也攸關軍民和遊客的交通安全。
每年5月至8月為金門地區林木病蟲害的高峰期,全島各主、次要道路均曾發現通稱「毛毛蟲」的各類昆蟲為害報告。以「黑角舞蛾」為例,這種在1903年由英國博物學家斯文豪氏命名,臺灣的固有種,同於也分布於福建、廣東、日本及印度一帶,屬於鱗翅目毒蛾科的昆蟲,早年曾有嚴重危害地區相思樹、木麻黃等本土或先驅樹種的紀錄,近期則常將二代林小葉欖仁嫩枝及樹葉啃食殆盡,光禿禿的十分難看。
「毛毛蟲」為害樹木,破壞地區造林綠化的成果,其幼蟲的鱗毛和汁液也會造成過敏作用,帶來不適和健康衍生問題,同時有些還會懸絲垂掛,在樹枝上隨風飄揚,對路人和車輛駕駛帶來交通安全疑慮。
縣林務所為確保行道樹整體景觀和民眾健康、安全,今年提前於4月展開先期作業,迄5、6月防治黃金時機,再進入新一波緊鑼密鼓工作。鄉親若發現林道樹有異常狀況,也可通報林務所診斷處理,為守護金門綠意也盡一分心力。
金門地區綠覆率約40%左右,植物病蟲害的出現不可迴避,該所面對可能的「蟲蟲危機」,經常性蒐集和分析相關樣態,有效掌握它們的生活習性及族群動態,最重要的是在幼蟲數量大爆發時,以低毒性或無毒性,經過稀釋的安全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同時也在成蟲發生期的5月至6月間,採用誘蟲器性費洛蒙誘捕,藉以捕捉雄蟲或干擾雌雄求偶過程,在族群量控制上取得相當成效。
該所今年再使用的防治藥劑如針對介殼蟲的「苦楝油」,或如針對毛毛蟲的「蘇力菌」均屬天然且無毒產品,對人體無害之外,也可避免衍生藥害和汙染問題,對大地生態環境也起到保護作用。
縣府為提升縣內道路景觀品質與旅遊觀感,正推動「金門縣重點旅遊路徑環境優化計畫」,首波以伯玉路小徑至開瑄國小路段為示範段,進行綠美化營造工程。縣長陳福海日前邀集相關單位現勘,強調縣府推動公共建設不只是鋪設道路與植栽,而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打造有「溫度」與「美感」的環境空間,讓鄉親和遊客都能感受人性化、生活化的優質設計氛圍。
由是觀之,統籌全縣綠美化作業的縣林務所,平日做的正是扎根和深化工作,此刻推動中的蟲蟲防治計畫,也是確保綠美化成果的基礎工作。只要根深、根穩,加上生態防護得當,就有利於枝繁葉茂的呈現,好景和美景都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