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金門野生動物一個安全的家
金門植物園「金門寶可夢大師班」系列生態宣傳活動規畫《閃閃龜與大梅魚》講座,邀請曾在縣府建設處農林科服務,目前在國立海洋大學攻讀博士的地區生態專家〈再生魚坊〉創辦人---陳光耀擔任講師,帶領對地方生態有興趣的學員透過近距離觀察,認識金門原生種生物---大鱗梅氏鯿、攀鱸、蓋斑鬥魚和金龜,並進一步了解它們的棲地環境變遷、復育保種現況及救傷照養問題。
近卅年來,隨著地區與各方交流日益密切,動、植物外來物種也大舉入侵,對本土生態環境帶來嚴重衝擊,例如大面積盤據海岸與灘地的互花米草、銀膠菊、大黍、狼尾草、紫花翠蘆莉,以及藍孔雀、紅火蟻、斑腿樹蛙和巴西龜等皆是。這項活動的舉辦具有提醒大家注意外來種入侵對生態環境影響與棲地保護重要性的雙重意義。
以1920年在台灣地區的溪河、湖泊絕跡,至今百餘年未曾再有野外發現紀錄的原生淡水魚類「大鱗梅氏鯿」為例,2001年學者、專家研究團隊確定僅在金門本島的水域還殘存少數且不穩定的族群,推估金門極可能也是它們在全球僅剩的自然棲地。
縣府自2012年開始,針對大鱗梅氏鯿著手進行保育,包括族群調研、野外搶救、棲地改善、移除外來種和移地復育作業在內,迄2024年監測數據顯示在復育、保種的太武池,族群數量已達1萬8416尾,確保這種於2009年公告為3級保育類的淡水魚種,在金門獲得一處繁衍生息的好環境,也為台灣生態保育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另以地區原生物種「金龜」為例,因走私、寵物棄養放生等問題,已在野外出現雜交現象,加上外來強勢物種如「巴西龜」的競爭食物資源和棲地,而面臨保種和生存的龐大壓力。同時,在一些車流量大的幹道路段,也時常發現遭到路殺,加上數年前地區遭遇五十年僅見的大旱,不但高粱等主要經濟農作大面積枯萎,各地池潭也相繼乾涸,也讓它們因為棲地環境條件劣化,死亡個體數量大幅增加,讓保育人士扼腕。
金門在軍管時期,因為嚴格的土地管制和利用,讓許多野生動物得以在人為干擾少的情況下,獲得較好的生存和繁衍機會。解嚴後隨著鄉鎮核心往郊區,甚至海岸的開發建設,導致野生物種的棲地環境出現結構性變化。以國際級珍稀保育類動物「歐亞水獺」為例,就因水域的連結遭到破壞,讓它們必須冒險走上大馬路,找尋生存棲地和覓食,以致遭到路殺的機率大增。
金門是一座小型島嶼,環境本體對外來衝擊的韌性和容忍本來就較為脆弱,做為公部門的植物園基於「給野生動物一個安全的家」的理念,與學者、專家協力推動保育工作,特別是生態觀念的推廣宣導,用心和努力方向都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