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鱟、蚵田帶來的鄉土認識與情懷

發布日期:
點閱率:1,553
字型大小:

大、小金門和沿線離島蜿蜒曲折,海岸線全長136餘公里,沙岸、岩岸和岬角、海灣構築多樣景致,旖旎風光各異其趣,在金門觀光旅遊從陸域往海洋延伸之際,豐沛和潛在的旅遊資源受到更多重視,正穩定有序的揮發它們的精彩和魅力。
漫長的暑假來到,縣水產試驗所推出3場以海洋保育動物「鱟」、「蚵田」為主題的海洋保育講座及環境教育走讀活動,期待有更多鄉親對本土環境和生物有更多的認識,這是大地環境的探索,也是豐富日常生活,培養人與大自然和諧互動,具有多層次意義的主題設計。
以4億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就已出現,有「灘地上的活化石」之稱的鱟來說,在台灣本島已極少有野外發現紀錄。1999年12月,縣府公告畫設400公頃「金門古寧頭西北海域潮間帶鱟保育區」,將當年國共戰場變成生態保育搖籃。縣水試所的稚鱟復育計畫除希望在4億年前就出現,2億年前演化成目前模樣的鱟,在金門生生不息繁衍下去,近年也進軍台灣,在嘉義等地放流成鱟和稚鱟,協助推動復育工作。
再以蚵田為例,金門縣志記載,明萬曆癸未年間(1583年),進士李獻可自大陸福建同安、惠安一帶引進花崗石條的牡蠣養殖,開啟金門養蚵的先河。如今,大金門自後浦南門海以迄湖下、古寧、后沙、瓊林、劉澳、浦邊、洋山、西園和小金門雙口、上岐一帶,沿線羅列大、小蚵田,形成海岸特殊地景與聚落文化氛圍。但近年因從事的勞動人口銳減,也面臨後繼乏人的難題,未來遠景讓人憂心。
主辦單位此次安排蚵田走讀,是一種鄉土生活的履踐,可以讓參與活動的大、小學員深入海岸灘塗,看到蚵樁林立的海上實景,也能目擊海蚵附著成長,以及蚵民冒著溽暑擎蚵和整理花崗石樁,肩挑上岸再於蚵池沖洗,「粒粒皆辛苦」的辛勞過程,這是兼有食農教育和鄉土教學的雙重意義,很有啟發和深化作用的主題活動。
金門的海岸有沙岸、岩岸和泥岸,孕育豐富多樣的灘地生物,但近年因為外來植物互花米草的大舉入侵,帶來灘地逐漸陸化和阻礙海水交換,導致水流減緩造成泥沙、垃圾堆積,以致地形、地貌變化和水質劣化問題,大大衝擊鱟隻和多種潮間帶生物的棲地環境。
縣水試所透過文化創意和走讀巡禮的主題設計,包括桌遊、插畫、共創繪本和高粱鱟巧克力等子題的多元運用,讓更多鄉親對本地的環境生態變遷和生物相有更多的認識,是一個很有未來性的活動。
環境教育從觀念啟發、養成到落實於日常生活,是一項很需要時間的工作,但只要有一個很好的起頭,就有一個可期待的未來。縣水試所走出框架,大步邁向人群,用心和努力都值得鄉親給予掌聲。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