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在地大學學生、逆轉人口減少現象
新冠疫情雖已結束,金門卻面臨另一個更長期的挑戰--人口負成長。根據最新統計,金門2023年的人口成長率為0.472%,2024年降為0.017%,2025年更首度轉為負成長,來到-0.130%。這樣的變化不只是數字的起伏,更反映了金門在人口、產業與青年政策上的結構性瓶頸。有鑑於此,短期上能夠逆轉人口減少趨勢的策略,是結合在地大學,促成在學的大學學生即有與地方合作、實習的機會,從而增加其在畢業之後留在金門的機會。
長期以來,金門以治安良好、福利穩定著稱,加上離島加給與返鄉誘因,曾成為適宜居住的典範之一。然而,隨著全台進入高齡化與少子化社會,金門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劇烈。除了青年外流的結構性趨勢,更面對產業轉型遲緩、就業選項單一、生活機能與文化吸引力不足等多重問題,導致人才難留、人口難穩。在此背景下,金門縣政府必須提出具體可行的人口政策,最直接而關鍵的一步,就是與在地的大學合作,將高教資源轉化為人口與產業的再生動能。金門大學作為縣內唯一的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肩負知識傳授的功能,更應被視為地方創生與人才扎根的戰略支點。首先,應在學生在學期間,積極媒合地方實習與工作機會,讓學生有系統地接觸金門產業、生態與社會,強化其對在地的了解與認同。這樣的策略不僅提升就業機會,也創造出人才「從學校到職場」的留任路徑。例如,縣府可與旅宿、文創、地方食品、農業、長照與醫療等關鍵產業合作,發展「學期實習+畢業延聘」機制,並提供生活津貼與交通補助,減輕青年留任的生活壓力。
其次,文化產業與地方創生,應成為青年參與和創業的主要方向。金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從閩南宗族與信仰系統、僑鄉記憶、戰地歷史到傳統聚落與在地美食--這些都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寶庫。透過青年主導的導覽設計、紀錄片拍攝、在地商品包裝、文化策展、市集經營與社區創生計畫,不僅可提升金門的文化可見度,也讓青年找到自我實現的空間與價值。例如,可推動「青年文化創業補助計畫」、「返鄉實驗室」、「一村一品牌」等試辦方案,鼓勵學生與社區攜手,將金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具有現代感與市場潛力的新型產業。透過大學課程結合實作,地方不再只是課堂中的「研究對象」,而是學生「人生選擇」的一部分。最後,縣府也應設計誘因,支持學生畢業後留在金門生活。可研議設置「青年安居專案」,提供就業媒合、創業貸款、租屋補助等具體協助,並建立留任獎勵制度。例如,畢業後三年內持續居住且就業於金門者,可享有所得稅減免、公共交通優惠等福利。這不只是人口政策,更是一種對年輕世代的誠意與期待。
金門人口的負成長,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警訊,但同時也提示我們:唯有創新,才能開創新的可能。青年人口的流動,不僅取決於經濟條件,更與「生活想像」密切相關。金門有豐厚的文化、有機的社區與真誠的人情,只待用對策略、善用資源,才能化人口壓力為創新契機。大學是人才的起點,但是否能成為人生的選擇終點,關鍵就在於地方是否提供了一條可走的路。縣府與金門大學攜手,讓學生「留下來」,不只是解決人口問題,更是為金門未來鋪設一條更具活力與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