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金門主體性,彰顯命運共同體
7月15日是台澎解嚴日,此刻離1987年的台灣解嚴已整整38年,但適值國內政壇大罷免最後攤牌時刻,相對於往年在台灣解嚴日前後熱絡的紀念活動,今年則相對冷清。
純就歷史脈絡而言,2025 年無疑是具有指標意義的年份,因為台灣澎湖從1949戒嚴至1987解嚴整整38年,而從1987年7月15日解嚴日至今恰好也是38年,亦即,台灣在解嚴後開啟的民主化歷史,自此即將超越戒嚴時間。就這個角度來說,2025年7月15日堪稱台灣民主進程的重要分水嶺,象徵台灣已真正揮別威權社會,告別肅殺、悲情的戒嚴歲月,迎向更加多元與包容的民主體制。
然而,從過去一年日趨對立與撕裂,又不得不令人憂心,原本和諧的社會,在一次次的衝突、對抗與分裂下,是否正走向更加萬劫不復、難以挽回的境地?
誠如所見,「大罷免」已進入最後一周,正是朝野與正反雙方廝殺最為激烈的時刻,此刻再多的理性呼籲,也敵不過兩方亢奮支持者高張的情緒,但看到不同立場的團體或民眾就在街頭叫罵甚至衝突,有識之士也不免憂心,已然撕裂的社會如何重拾往日的包容與和諧?只能期待在「大罷免」投票結束後,朝野領袖、社會賢達能共同呼籲並展開具體行動,讓社會復歸平靜,朝野重回政策競爭主軸,以有益於國計民生的法案,努力爭取選民認同與支持,這或許是台灣解嚴38周年最有意義的紀念方式。
可以確定,台灣社會僵局仍待朝野領袖省思與行動,而我們如果將視野從台灣澎湖擴大成台澎金馬,更是別有一番光景。無可諱言,自1987年台灣解嚴以來,隨著總統直選與國會的定期改選,台灣意識也逐漸成為多數台灣人的認同基礎。然而,迄今為止,國家的國號仍然是「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除了台灣與澎湖,尚有台灣海峽西側的金門縣與連江縣,同以解嚴為例,金馬之解嚴就整整晚了台澎5年,依此,少了金馬,台澎兩地如何宣稱等同於中華民國?相反地,正因為有台澎金馬,成立於1911年的中華民國也更有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也更有與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隔海分治的底氣。
令人遺憾地,近年來,隨著台灣意識益加蓬勃發展,原本應該屬於台澎金馬生命共同體的金門與馬祖,在部分獨派人士的論述與主張中,不時有除之而後快的發言,對金馬民眾的兩岸觀點多所抨擊嘲諷,甚至不乏乾脆放棄金馬以彰顯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主張。殊不知,這樣的氛圍不僅完全不能同理金馬居民的歷史經驗,也全然無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我們以為,縱使兩岸隔海分治已長達76年,但兩岸的關係卻絕不能因此簡化成互不隸屬或毫無淵源的兩國,金門與馬祖的存在,以及中華民國有效統治金馬的事實,足能證明兩岸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的關係。
基此,我們誠摯期待台灣民眾能敞開心胸,以更具歷史縱深的高度,同理金門、馬祖兩地居民有別於台灣的歷史境遇,在強調台灣意識的同時,也能正視金馬的主體性,金馬的存在,不會妨礙台灣意識的確立,更可以加深台海的戰略縱深,提升台澎金馬命運共同體的認同。綜觀國際、兩岸與國內情勢,2025年無疑是個動盪紛擾的年度,如何維持台海和平,促進社會對話,提升國人對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有待朝野與社會共同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