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觀光亮點獎看金門觀光多元性與永續發展

發布日期:
點閱率:263

每年夏天隨著交通部觀光署「觀光亮點獎」的票選活動啟動,全臺各地旅遊業者、地方政府與公私協力單位再次卯足全力,要在這場網路人氣的競逐,更是地方軟實力的展示中脫穎而出。
2025年第二屆觀光亮點獎,共有191處景點、52個單位參賽,涵蓋了自然生態、文化歷史、文創體驗、地方品牌等多元面向。作為離島觀光代表之一的金門,憑藉著獨特的歷史紋理與不斷翻新的觀光布局,再度在亮點獎中推派四大景點參賽,從習山湖的生態園區到後浦16藝文特區,從陳景蘭洋樓的異國風情到經武酒窖的品牌再造,展現了金門從「軍事據點」到「觀光島嶼」的轉型軌跡,也映射出在地既有資產上尋找出路、開發新貌。當一顆顆被看見、被票選的「觀光珍珠」在地圖上串起,背後映照的是臺灣地方觀光產業與社區永續發展的理想與現實。
回顧第一屆觀光亮點獎,吸引超過百萬人次參與線上投票,也帶動了不少國內外媒體報導與遊客關注。當政府部門以獎項為媒介,促進地方積極盤點資源、重新包裝亮點,公私協力的效應不只在票選數字,更在於促成了跨部會、跨區域、跨產業的對話。從資源提供、專業審查到品牌加值,都試圖讓地方的潛力能量透過「亮點獎」這個舞台被放大。從這個面向看,觀光亮點獎不是單純的排名競賽,而是一次全臺規模的觀光資源總盤點,更是一場「地方如何敘事」的集體演練。
在這場全國競逐中,金門今年提出的四處亮點,很好地詮釋了地方觀光如何從單一形象,朝向多軸發展。要吸引旅客,就必須讓景點不只是「存在」,更要「動人」,而這份說故事的能力,考驗的不只是縣市政府的執行力,也檢視當地社區、產業鏈與公部門間的協作網絡緊密合作。從「亮點市集」到「亮點選讚週週抽」,觀光署將票選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吸引的不是一時的點擊,而是希望形成一股全民關注、投票、分享與實地造訪的滾動效應。
對金門而言,離島身份意味著在資源、交通與觀光客源上本就相對弱勢,如何在全臺近200處亮點中脫穎而出?除了景點本身要足夠有故事、有魅力,更關鍵的是如何喚起「金門人」與曾造訪過金門的「金門粉」的認同感。觀光亮點獎某種程度也是地方品牌競爭力的體現,投票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地方社群的向心力、號召力與網路操作能力,這對許多小地方來說,何嘗不是另一種軟實力的考驗?
金門在觀光資源整合上,愈來愈重視與地方創生、文化保存、青年返鄉結合。近年來,透過補助計畫、在地品牌孵化、導入智慧導覽等方式,縣府與鄉鎮公所嘗試跳脫以往單一景點推銷的思維,而是打造整體旅遊路線與深度體驗,這是許多偏鄉、離島要翻轉觀光依賴結構的重要方向,也是臺灣觀光能否往「質」發展的關鍵指標。
亮點獎的核心精神,是希望透過全民參與,找出最具潛力、最值得走訪的景點,但對地方政府與社區而言,獎盃與票數終將成為過去,留下的是如何把這一顆被看見的「珍珠」串成一條產業鏈、一個文化鏈,甚至是一座永續發展的生活圈。
對金門來說,未來如何吸引更多海內外旅客從「一日遊」走向「深度慢旅」,如何把軍事歷史與閩南聚落保存轉化成教育與文化價值,如何讓生態與文創彼此交織,形成具國際競爭力的離島品牌,這些都是在一場場票選背後,更值得被關注的根本課題。
社會各界若能看見觀光亮點獎背後「共榮、共好」的潛力,從一張選票、一個分享連結,走到一趟實際造訪與在地消費,就是讓觀光亮點從數字化為具體發展的最佳證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