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通縮週期謹慎投資或持有大陸房產
眾所周知,金門鄉親投資或持有廈門或大陸房地產規模至少在萬套之上,所以大陸的宏觀經濟,甚至兩岸關係的親疏及鬆弛與否,對金門鄉親持有之房產價值前景至為重要;對於眼下廈門或大陸各城市房產下行,有不少鄉親基於過往投資慣性,不免認為大陸房地產已經回落甚多,而萌生「抄底」想法,以為現在入場投資大陸房產,有大概率是逢低進場,將來升值及獲利可期。這種想法在普通經濟週期不能說有錯,但是在肉眼可見的經濟通縮週期,則有可能要吃大虧。
通縮週期的特徵之一,就是銀行存放利率下調、貨幣空轉、需求萎縮及房產貶值帶來的資產縮水。截至2025年5月,大陸M2規模達325.78萬億元(GDP的2倍),同比增長7.9%,但CPI同比卻下降0.1%。這種背離源於:超發資金滯留金融體系,未能有效注入實體經濟,也就是俗稱的「貨幣空轉」;另外,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如就業壓力加劇)抑制消費,企業被迫降價去庫存,形成「通縮迴圈」。
而通縮對家庭財富必然帶來影響,最顯著的就是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大型資產大幅縮水與各項投資面臨困境。以大陸而言,其全國房價較歷史峰值回落32%,一線城市非核心區跌幅顯著;如北京五環外回落18%,上海部分房產價值縮水32%,許多三、四級城市所在,甚至下跌超過七成。而廈門主要城區雖然抗跌,但五緣灣及島外周邊也已經大幅回落。
當前(甚至未來),無論大陸或台灣,投資房地產都不是一項良好選擇,尤其台灣與金門地區,高位房價必然會在全球性經濟通縮的衝擊下,步入當年日本及如今大陸的後塵,也就是長週期的下跌。而眼下大陸的房地產是否已經跌夠了?是否已經到底部?很明顯,不但沒有到底,而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房地產投資也不會有春天。
眼下大陸,天量的空置房及腰斬的出生人口,已經預判了大陸的新增房產投資需求壓力重重;尤其,未來大陸隨時有可能開徵「房產稅」。在經濟通縮與房產稅改革的雙重壓力下,家庭財富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已知的房產稅稅率設計框架來看,未來大陸房產稅機制可能會根據不同城市而有不同徵收稅率,不過可能採用「人均免徵面積+超額累進稅率」(如40-60㎡/人免徵收,超面積部分稅率則徵收0.4%-1.2%)。例如廈門稅率為1%,那麼一套一百多萬人民幣的房子,每年光繳納房產稅,就可能超過一萬人民幣,而且是要年年繳納。
對於只有一套且小面積自住用的鄉親而言,房產稅的影響或許不大,但對於擁有多套的投資客來說,往後持有的房產,不僅增值困難,就算想要賣出變現,也極為不易;往後,再加上房產稅與折舊、甚至負債、貸款,這類房產投資有可能變成負資產。所以,在當前經濟通縮週期,社會發行貨幣充裕但大型資產卻不斷縮水,未來房產稅政策必將造成多重影響;對於在廈門或大陸持有多套房產的金門鄉親而言,考慮加速資產置換,主動應對經濟通縮週期與房產稅政策,方能在財富重構中穩中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