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中央計畫補助資源 打造建設亮點提升效能
中央各項計畫補助中特別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與「離島建設基金計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兩大計畫既是政策支援的資金來源,更是檢驗地方政府治理效能、展現前瞻思維的試金石。
日前金門縣政府召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暨離島建設基金補助計畫114年度第二季執行情形檢討會議」,縣長陳福海多次強調「用放大鏡來思考」與「實地走動管理」,這不僅是對工程細節與執行力的重視,更是對金門公共治理文化的一種期許與督促,看到縣府在公共建設推動、資源運用、團隊效能等多面向的努力與進步,也能嗅到未來發展的挑戰與可能突破之處。
金門的地理條件特殊,離島的發展先天不足,受限於人口規模、財源結構與基礎設施等因素,中央補助計畫無疑是彌補區域發展落差的關鍵。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本身便是中央面對台灣區域均衡發展、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的回應,透過長期預算與跨期執行,使地方政府有資源、有時間推動需要大手筆投資、細水長流經營的項目。而離島建設基金則更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出中央對於離島特殊性與差異化發展需求的尊重與支持。對金門而言,如何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口上,用在能放大效益、創造多重外溢的點上,是縣府治理最核心的挑戰。
陳福海縣長多次點出:高額變更應盡量避免、公共藝術不該僅止於繳費了事、實地走動管理等關鍵字,恰好反映了在地方工程執行中常見的通病:規劃與現況落差、設計階段把關不足、後端執行追趕補漏。以「悠遊山外.映碧山湖海」為例,雖已完成竣工驗收,但變更比例高達46%,顯見初期規劃尚有許多未能充分掌握之處。變更與追加預算雖是工程執行中的常態,但若頻繁且比例過高,必然壓縮其他資源配置,延誤進度,甚至影響民眾觀感。陳縣長要求規劃階段「用放大鏡來思考」,好的公共建設,從不是單純把錢花出去,而是要從最前端的問題定義與現場調查就下足功夫,對空間、使用者需求、未來維護進行通盤盤點,避免執行過程頻頻修正。
金門擁有數量可觀的閩南聚落,許多建築結構老舊卻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然而,如果僅以單棟建築、單件補助為單位,往往零星修復、孤島化,難以形成完整的觀光或文化體驗。因此,陳縣長指示將自然村進行分級、整體規劃,以指標性聚落為優先,串聯周邊文化資源,與觀光路線結合,這種「片區治理」的思維正是現代地方創生最需要的格局。金門若能在古厝修繕之餘,同步導入青年創業、文創品牌、在地故事導覽等多元應用,將傳統聚落活化成可運作的文化經濟單位,則每一筆補助都將轉化為可持續的觀光動能,而非只是靜態保存。
離島地區雖地處偏遠,但在資訊化時代,反而能藉由數位科技彌補資源不足與人力短缺的弱點。智慧水網整合全島水質、水壓與流量資訊,即時偵測異常並發出警報,不僅可減少漏水損耗,更有助於建構民生基礎建設的韌性,未來將大幅簡化行政流程,減少民眾往返奔波。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其實正是金門與國際智慧城市接軌的起點。若縣府能在智慧治理人才培育、跨部門數據整合上持續深耕,金門未來在智慧交通、能源管理、觀光服務等面向都將具備更大施展空間。
在有限資源下追求最大效益,是每個地方政府的必修課,更是離島治理的必答題。金門縣府近年逐步建立起從規劃、執行到管考的系統思維,也顯示出縣長對「美好金門」與「和諧共融」成為具體可行的施政目標。從交通、基礎建設、文化保存到智慧治理,每一分前瞻與離島基金都是一項責任,也是一種可能。只要縣府團隊持續落實「用放大鏡思考」、「走進現場」、「跨部門協作」的執行計畫,未來金門必能在有限的資源裡,創造無限的可能,讓每一位居民都感受到真正的改變與前瞻治理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