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合裂痕 期待朝野回歸理性對話
引起國內外關注的「726大罷免行動」正式落幕,投票結果25案全數未過,最終以零成功的結果收場。面對這樣的結果,儘管朝野都宣稱是人民的勝利,但從選前的紛擾與對立,已然暴露出當前社會深層的撕裂與政黨惡鬥所帶來的對立氛圍。
面對如此局勢,朝野主要政黨與領袖應展現政治家的格局與風範,並以具體行動呼籲社會理性對話,政黨與朝野政治人物更應重返政策辯論正軌,讓民眾看到朝野政黨在解決現實問題上的努力與誠意。
我們以為,社會撕裂的癥結在於朝野皆忘了政治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而非「製造敵人」。當前台灣正處於多重挑戰交織的關鍵時刻,從國際貿易、人口結構到攸關全體國人的退休金永續議題,無一不是牽動國本的大事,若執政者只顧維穩反制,在野者僅圖選票聲量,最終受傷的只會是全體國人,再次呼籲朝野盡速調整腳步,回歸對國家重大政策的辯論。
以台美貿易為例,川普政府在對等關稅寬限期前,美東時間7月31日晚間終於宣布對台關稅,擬課徵台灣20%的關稅,稅率高於貿易競爭對手國日本、韓國的15%,雖只是「暫時性關稅」,後續仍有調降空間,但台灣先前已同意台積電赴美投資,與日、韓、歐盟相比,我方缺乏強勢的籌碼,面對川普政策下美方節節進逼的壓力,如何在談判桌上爭取合理待遇?如何保住出口優勢,同時減緩對本土農業、製造業的衝擊?這不只是執政黨的責任,更是朝野共同的課題。
再觀當前少子女化的嚴峻趨勢,6月新生兒數再次低於9000人,雖較5月略增,但年減幅高達14.1%,人口連續18個月負成長,情勢不容樂觀。值得憂心的是,當國家未來的人口基礎正在崩塌,卻因罷免攻防淪為邊緣新聞,中央與地方雖各自推出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等鼓勵措施,效果卻屢屢不彰,若未從就業穩定、住房安全、教育資源等系統性問題切入,恐怕仍無法根本改善年輕家庭「不敢生、不想生」的困境。
此外,攸關全體國人老年經濟安全的退休金永續議題,同樣值得朝野關注。須知,我國目前屬於確定給付制退休金的公教退撫基金、勞工保險基金,其基金經營績效與人口結構息息相關,台灣人口已連續第18個月負成長,如按國發會去年公布的人口推估(2024-2070),相關數據更是怵目驚心,今年就將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的台灣,正面臨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夾擊,人口結構的劇變不折不扣是國安層級危機。
令人不解的是,攸關國人老年經濟安全的退休制度,竟然不在政府的少子女化對策內。殊不知,人口正是牽動退休基金的最重要變數,尤其勞工保險、公教退撫舊制更是深受人口結構影響,如何確保基金永續卻未納入政府少子化對策,著實令人不可思議。要確保基金永續,除了持續提升基金營運效能,如何在日趨失衡的在職與退休比例基礎上維持費率、給付衡平,既影響基金財務安全,更攸關世代公平正義,政府必須掌握趨勢、預作準備,絕不能等閒視之。
凡此種種,就國家長治久安而言,其重要性均遠勝朝野一時之得失,選舉與罷免終究只是民主程序的一環,政治人物若不能在民意檢驗後謙卑自省,依舊沉溺於鬥爭思維與對立操作,最後可能連支持者都感到疲乏與厭倦。值此內憂外患之際,呼籲朝野政黨放下成見,從社會裂痕中學會對話,從選票博弈中找回政策初心,讓政治回歸服務人民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