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配合金門產業結構 強化青年就業

發布日期:
點閱率:251

川普總統近日簽署「調整對等關稅稅率」行政命令,台灣適用的暫時性稅率自原先公告的32%降為20%。此舉顯示,美國以關稅政策為槓桿重塑全球經貿秩序的策略已逐步定型。面對這股變局,台灣產業發展不能只是被動適應,更須主動整合地方結構與全球趨勢。而對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因應結構性變遷、強化就業市場,尤其是青年人口的留任與回流,將是長遠發展的關鍵。以金門為例,其主要產業以農業與觀光服務為主,雖未受此次關稅調整直接衝擊,但整體經濟壓力仍存在,且青年就業始終是長期未解的痛點。如何讓金門成為一個青年願意返鄉、能夠就業與創業的基地,必須從產業轉型與制度設計兩方面同步推動。
目前金門產業集中於觀光、公職與特定製造業(如高粱酒),觀光產業受限於季節波動與低附加價值,農業則因規模分散與生產鏈未整合,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大量青年完成學業後選擇離島發展,導致地方人口結構高齡化、技術斷層與創新力不足。單靠傳統補助或觀光開發已無法有效挽留青年,唯有創造真正具吸引力的新型產業,才能扭轉人口外流趨勢。在發展青年就業政策時,除了強化與地方文化、農產資源的結合,更應主動對接台灣整體的技術優勢,尤其是人工智慧與數位科技。金門具備良好的通訊基礎與生活成本優勢,可作為遠距工作、數位內容創作與AI應用的「離島試點」。這樣的模式,不僅有助於吸引技術青年返鄉,更能為當地注入創新能量。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金門可依託在地高等教育資源│如金門大學│發展跨域整合課程,推動「AI+農業」、「數據+觀光」、「演算法+文化敘事」等融合式訓練。透過實習基地、研究計畫與創業競賽等方式,讓青年能在地完成學習、實作與創業的一條龍歷程,真正建立返鄉誘因。此外,亦可鼓勵新創企業將金門作為實驗與推廣據點,如智慧農業監控、歷史建築AR化、在地語音導覽生成等。更重要的是,這類科技應用應下沉至金門的中小學與高中職教育,讓台灣的科技優勢提早與地方基礎教育結合,形成人才培育的長鏈條。
在政策層面,政府應搭配以下五項具體配套措施:(一)設立「青年數位職能與創業支持中心」,由地方政府與金門大學合作,整合教育訓練、技術支援與創業諮詢;(二)提供創業初期補助與租稅優惠,鼓勵青年與在地企業合作導入AI工具,降低創業風險;(三)建置「離島青年數位就業平台」,促進技術人才與全台企業的遠距合作;(四)推動跨縣市與跨校合作,例如與台北、新竹等AI重鎮合作實習、孵化與技術外溢,讓金門成為應用成果展示場域;(五)媒合大學與金門中小學、高中職共同建立AI教育機制,將科技素養下放至基層,培育下一代在地創新人才。
此次台美關稅談判中,台灣成功維護農業利益,為地方保留產業命脈。但政策紅利若無法轉化為青年動能,最終仍難改變結構困境。金門不該只是歷史的博物館,更應成為下一波青年創新的實驗島。讓青年在數位時代結合技術專長與在地認同,金門將不再只是離島,而是一座連接台灣本島與全球未來的希望之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