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正視金門設籍人口下降及超高齡化帶來的警訊
金門縣的設籍人口數,從108年10月底突破了14萬人的關卡後,一直都呈正向增加,但從今年1月開始,設籍人口就一直在減少,到今年七月底止,根據統計設籍人口降為139,543人,而且己有很長時間出生率低於死亡率,呈現「生不如死」的情形,人口減少及高齡社會所發出的警訊實不容小覷。
檢視金門縣歷年人口數變化,1992年11月7日金門解嚴,當年年底金門縣設籍人口數為44,170人,此後逐年緩慢增加,2001年1月1日,開放金廈小三通,當年年底設籍人口數達56,958人,此後設籍人口快速增加,到了2011年年底,正式突破10萬人大關,達103,883人,2015年就突破13萬人,2019年底正式突破14萬人口。
綜觀近廿來年金門地區的人口,幾乎都是呈現成長現象,民國80年底為43,442人,至民國100年底人口數為103,883人,20年間共增加60,441人,年平均增加率為44.95%;近六年來人口數則一直在14萬至14萬4千間徘徊,過去每年成長5千人的盛況已不再。
2023年金門人口成長率為0.472%,但2024年驟降至0.017%,今年更首度轉為負成長,為-0.130%。設籍人口維持13.9萬人左右,實際常住僅約6、7萬人,人口外移與新生兒銳減成結構性問題,已讓金門縣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危機。
為何會產生設籍人口銳減現象?縣府分析指出,設籍人口一度因小三通政策快速增長,2023年底達14萬4,149人,但「籍在人不在」現象明顯,許多戶籍設於金門,實際住台灣本島,縣府為落實人籍合一,每逢選舉與檢警啟動戶籍清查,對「一址多戶」、「共同事業戶內異常人口」等類型加強管理,確保人口統計與福利資源合理分配。
除戶籍問題外,人口轉為負成長與中央2024年推動房屋稅2.0新制有關,納稅義務人改採全國總戶數計算差別稅率,不少原來為了「家戶配酒」設籍在金門者,為避重稅將戶籍遷出,人口流失明顯。
分析主要原因,其一是「少子化衝擊與年輕人口外流」:金門面臨少子化問題,2023年新生兒僅721人,2024年更降至707人,今年迄今僅300多人,顯示年輕人口生育率持續低迷。年輕人口大量外流,導致育齡人口比例偏低。
其次是「戶籍遷出避稅」:中央2024年推動房屋稅2.0新制,納稅義務人改採全國總戶數計算差別稅率,許多原本為了「家戶配酒」福利而設籍金門的民眾,為了規避稅負不得不將戶籍遷出,加劇了人口流失。
以今年為例,一月遷入479人,遷出有663人,二月遷入663人,遷出1,585人,三月遷入804人,遷出1,828人,五月遷入582人,遷出1,600人,六月遷入520人,遷出832人,七月遷入459人,遷出671人;單單這半年籍遷入3,507人,但遷出者高達7,179人,讓設籍人口減少3,672人,也難怪會跌破14萬數。
從以上的分析資料不難發現,金門的人口成長率在台灣各縣市裡還算是排在前面幾名,但我們的死亡率低,結婚率低,離婚率也低,但是我們的成年人口比率最高,低齡化人口少,這也透露另一個訊息,金門的老年人口眾多,高齡化程度比其他縣市都來得嚴重。
今年迄今金門老年人口數計有26,866人,佔全縣總人口數19.2%,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占總人口數比例達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時稱為高齡社會,倘若老年人口比例達到20%時,則稱為超高齡社會,依照這個定義金門已快邁入「超高齡社會」。設籍人口銳減、少子化嚴重,加上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這三個人口警訊加在一起,相關單位能不重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