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連年得獎 催生出版再加把勁
報載:金門文化局去年出版的六本村史,再度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地方志書類的優等獎;這是過去九年間出版的五十四本金門村史,其中的四十八本,在有品牌、優質化的「金字招牌」雙重保證,連續六年獲得此項殊榮,成果非常豐碩。
金門文化局從民國一○五年起,開辦「金門村史」徵選補助出版,目的為推動縣民認識家鄉、凝聚共識,希望藉由在地文史工作者,緣自於對土地、人文、采風深厚的情感,進行採擷書寫,為這個時代的金門,留下真實而有情的島嶼歷史;讓村村都有村史,做為日後修訂縣志的文獻參考。
當然,「村史」徵選補助出版,並非金門縣首創,台省彰化縣文化局,早在民國九十四年即開辦「大家來寫村史」,較諸本縣還早十年起跑;但金門蕞爾小島,島上一百六十七個村落,已出版五十四本村史。據悉,今年又有三本入選,刻正進行「期末審」,即將付印出版。換言之,今年第五十七本金門村史將面世,在總出版數,與「國史館」優等獎得獎總數,金門縣均遙遙領先。
「村史」寫作,是記錄聚落的前世與今生,其可貴處在於用淺顯、通俗的文字,書寫聚落的風土民情,讓讀者宛如聽阿嬤在說故事,意境耐人尋味、情節扣人心弦,傳承予旅外鄉親及新生代,自是受到肯定與歡迎。
平情而論,「村史」寫作不易。因不像寫小說,可虛擬杜撰;或如寫散文,可憑空想像。而是要真實的記錄聚落的風土民情,且要圖文並茂,才能引人入勝。惟早年島上欠缺照相機,軍管時期更列為「管制品」,找不到老照片,是村史寫作最大的困擾。
事實上,要寫一本「村史」,除要具備電腦文書處理能力,和拍照與圖像處理技能,更要有相當的國學基礎及寫作技巧,缺一而不可!尤其,思維要敏捷、運筆要快,否則,通過「初審」簽約進行書寫,馬上要面對「期中審」和「期末審」嚴格的考驗,要在短時間內寫成一本十萬字的書,誠非易事。
尤其,近年來「村史徵選辦法」年年修改;送件申請時,需檢附社區或村里長同意書,防止外村人擅自亂寫,以保障原村民的權益;初審時,提案人要現場「簡報」,接受委員考問,防止冒名頂替;「期中審」前要在村內召開「座談會」,整合村民意見,避免內容錯誤、偏頗,才能付印,如此這般,增加撰寫之難度。
然而,我們認為,為確保「村史」出版品質,上述設限規定,確有其必要,且應落實執行,因為,所謂「牆高千丈,擋的是不來之人」,認真實地撰寫村史的人,皆可輕易解決。真正的難題,是金門近百年來,歷經民初海盜打家劫舍、日軍侵華、八二三砲戰等戰亂,而歷經者,已大多數在歲月的洪流中消失,能受訪談者愈來愈少,諸如今年以來,已有二位「文化獎」得主殞落,特別是「何厝」的陳為仕先生,是民俗技藝「國寶級」的大師,畢生致力鑼鼓樂、歌仔戲和傳統文化的保存;日前不幸驟逝,其創立「麗英歌劇團」與「復興鑼鼓隊」的故事,以及創作諸多歌仔戲詞曲和鑼鼓隊樂譜,將成絕響,這不僅是地區的損失,亦將是正在籌寫的「何厝村史」,其史頁上的重大損失!
我們衷心祈盼,「金門村史」連年得獎獲肯定,這是金門之光,因此,催生出版再加把勁,籲請文化局號召寫過村史的作者與評審,籌組輔導志工團隊經驗傳承,針對尚未出版的村落,提供必要的協助,讓村史早日順利出版,切莫讓珍貴的史料,在歲月的洪流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