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三十有成,深耕金門:續寫金門國家公園的新篇章

發布日期:
點閱率:59
字型大小:

金門,是一座兼具深厚人文底蘊與生物多樣性的島嶼。這裡不僅保存了近千年來閩南聚落的宗族社會與空間風貌,也孕育了海外移民所形塑的僑鄉文化,並留下20世紀國共對峙與冷戰格局的戰地景觀。1995年10月18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正式成立,開啟人文、自然與歷史多向融合的治理願景。2025年,適逢30周年的重要時刻,正是回顧歷程、展望未來的契機。
金門長久以來承載著自中原遷徙而來的閩南社群發展,以及百餘年來戲劇性的歷史變遷,形成宗族聚落、海疆重鎮、華僑故鄉、冷戰前線等多重文化形態。同時,這裡亦是候鳥遷徙的重要中繼站,水獺、鱟、文昌魚等珍稀物種與數百種鳥類共構高韌性生態系;地質景觀則展現花崗片麻岩與紅土礫石層的演化歷程,為臺灣海峽西側地質研究提供寶貴證據。
以聚落保存為例,三十年來,國家公園透過政策引導與資源投入,在生態保育、歷史保存與地方創生上皆取得顯著成果。作為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其範圍涵蓋太武山、古寧頭、古崗、馬山與烈嶼等五區、總面積逾3,700公頃的跳島式國家公園,約占全島面積四分之一,並保有水頭、珠山、瓊林、山后等12個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為保存聚落風貌,國家公園劃設了第一類一般管制區(管一),並依細部計畫與建築規範實施分區管制:核心的「歷史風貌用地」強調傳統建築與地景延續;「生活發展用地」兼顧聚落生活空間與居民改善需求;「外圍緩衝用地」則維持農林環境、減緩景觀衝擊,並作為容積移轉接受基礎。由此形成內核為歷史建築群、中圈為生活空間、外圈為農業與公共設施的「同心圓」保存模式。這樣的模式兼顧保存與發展所需,也為未來世代合理運用土地資源留下很好的制度性架構。
在建物修復與再利用方面,至2024年底,金門國家公園透過設定地上權、使用借貸、租賃及最高限額抵押權等方式,共取得93處具代表性的傳統合院與洋樓,分布於九大聚落,其中以水頭最多、珠山與瓊林次之。再利用方式以民宿為主(81棟,占87.1%),另有展示館8棟、賣店3棟。這些再利用不僅修復傳統建築空間,也再現聚落生活記憶,成為遊客體驗在地文化的窗口。民宿與展示館更作為社區產業的推動者,帶動餐飲、旅遊、家務服務等產業鏈,並透過權利金回收修復成本,展現公私協力、文化保存與地方創生的良性循環。
然而,面對下一個三十年,金門國家公園的展望為何?在此建議,金門國家公園的發展可從五方面推進:
1.制度建構與國際接軌:參考世界遺產的《歷史城市景觀》理念,依完整性與真實性建立監測機制,並整合「歷史風貌用地」、「生活發展用地」與「緩衝區」,落實歷史景觀與社會結構共存理念。
2.治理創新與地方賦權:學習美國國家公園管理署(NPS)與《國家歷史保存法》(NHPA)的民主化治理及地方賦權,可設立社區文化保存中心,導入文化影響評估程序,並強化在地保存技術與產業培力。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的保存經驗及韌性發展,也是金門國家公園聚落保存可學習的範本。
3.社區認同與文化教育深化:透過教育與文化活動,特別是年輕世代的文化自覺,防範旅遊開發所致的仕紳化與文化同質化。
4.創新治理模式:可考慮導入「修復-保育-營運-移轉」(RCOT)模式,由具使命感與經驗的民間團體承擔修復與經營,兼顧原真性與活力,並建立續約或移轉制度,避免僵化。
5.環境永續與全球挑戰回應: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低碳旅遊、綠色基礎設施與濕地保護,在保存聚落的同時兼顧生態、經濟與社會平衡。
金門國家公園在三十年的發展中,已經展現了從戰地轉型到文化與自然雙重保存的獨特價值。展望下一個三十年,唯有結合國際制度、創新治理與社區力量,才能在守護歷史與自然的同時,創造永續發展的新局。讓這座「三十有成」的國家公園島,續寫文化保存與地方再生的新篇章,並成為臺灣乃至東亞區域文化治理的典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