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門水陸大法會看宗教與和平的正向力量
金門曾經是戰火最前線的土地,如今卻以宗教祈福的莊嚴法會,凝聚起跨越地域與信仰的善念。8月16日至22日在金湖國中體育館舉行「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不僅是一場宗教盛典,更是一場文化、歷史與社會的深刻對話。
這場為期七天的法會邀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高僧大德共同主法,數千信眾與義工齊心參與,內壇外壇同時啟建,莊嚴肅穆的氛圍,讓人彷彿置身於法音海潮之中,心靈獲得洗滌與安定。從縣長陳福海親臨上香,到行政院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地方政要的參與,再到胡璉將軍孫女胡敏珍以及自美返台的沈向奎將軍之子沈啟國報恩祈福,這場法會已遠遠超越單純的宗教儀式,而成為金門乃至兩岸共同的精神事件。
這次金門的水陸大法會,內壇外壇齊設,梁皇大壇為主,並設有華嚴、淨土、法華、楞嚴及諸經壇,讓不同根基的信眾皆能參與誦經、拜懺與念佛。這種兼容並蓄的安排,體現了佛教慈悲濟世、普利群生的精神。在高僧大德們的領眾修持,不僅為戰亡英靈超薦,更將功德迴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宗教不僅止於個人的修行,更能成為社會安定的力量,佛法的薰陶能安定人心、促進社會祥和,這正說明了宗教在當代社會中的積極價值。
法會背後是數百名義工最動人的靈魂,自清晨即投入,負責環保清潔、交通引導、老人照護、場地維護等工作,他們默默付出,不計辛勞,只為護持法會圓滿。尤令人動容的是被譽為「香積菩薩」的大寮義工,在炙熱灶火前,他們以汗水與真心烹煮供養的膳食,每一道菜餚皆是虔誠供佛、利益十方的心意,他們的身影正是佛教「以服務眾生為本」的最佳實踐,其無私精神和善行力量正是社會最珍貴的資產,不僅讓法會莊嚴圓滿,更在無形之中感化人心,成為社會溫暖的基石。
此次法會不僅止於宗教科儀,更結合了醫療與文化,展現了佛教「慈悲濟世」的廣度;中國醫藥大學副院長高尚德率領醫療團隊設立義診站,為信眾免費檢測血壓、血糖,提供健康諮詢,這不只是身體的照顧,更讓參與者在法會中感受到「身心同護」的完整關懷。同時道證法師領軍的中華花藝組,以清淨心布置花供,象徵光明與福慧圓滿,讓壇場更添莊嚴與祥和。文化層面上,丁雯靜導演率團隊跨海紀錄全程,以影像留存下這段珍貴時光。這份紀錄,不僅是藝術創作,也是為後代保存的文化資產,讓未來世代能感受這場法會的殊勝與精神意義。
金門曾是戰地前線,無數將士在此浴血奮戰,為保衛家園而犧牲。此次水陸法會特別以「超薦英靈」為主軸,讓戰亡官兵的靈魂得以超度,放下戰火記憶,安然往生,這是對歷史的慎終追遠,也是對犧牲者的深切致敬。胡璉將軍的孫女胡敏珍也到場祭拜祖父與其生前戍守金門的部屬,及在歷次戰役中的兩岸陣亡將士牌位,並虔心祈願兩岸永息干戈、百姓安居樂業;而沈向奎將軍之子沈啟國,特地自美返台全程參與,他不僅為父親的部屬與戰友祈福,更透過法會祈願兩岸和平。他們的行動不僅是報恩,更是對金門歷史記憶的守護與傳承。
歷史不能被遺忘,而宗教的慰藉能讓記憶轉化為力量。水陸法會正是在這片曾經硝煙四起的土地上,以慈悲願力療癒戰爭傷痕,將金門從「戰地」轉化為「和平之島」,正因如此,這場在金門舉行的水陸法會,更顯得意義非凡,使它成為兩岸歷史矛盾的縮影,不僅是超薦亡靈的佛事,更是一場跨越時空、跨越政治藩籬的精神呼喚。
宗教的力量,不在於改變國際局勢,而在於喚醒人心;當更多人以善念祈福,以慈悲化解對立,那麼和平的基石才會真正鞏固,願這場殊勝法會的功德,長遠迴向,讓金門永保平安,讓兩岸人民共享安寧與幸福,讓世界因慈悲與智慧而更加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