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籌設金門僑批文化館 為歷史作見證

發布日期:
點閱率:350

日昨,漳州、廈門兩地文史學者林南中一行五人,前來金門考察洋樓與「僑批」情形,在地區文史工作者、古蹟修護業專家,以及曾擔任「僑批」分送的人員陪同導覽,參訪了「得月樓」、「金水小學」和「陳景蘭洋樓」,以及「三益」、「南僑」與「存德藥房」等僑匯店址,目的為探訪兩岸同源的僑史文化,瞭解金門「僑批」的流轉脈絡,拍攝成記錄影片,將在「廈門僑批文化館」播放。
金門蕞爾小島,自古風多雨寡、地瘠民貧,成年男丁被迫「落番」下南洋謀生。尤其,自清道光年間「鴉片戰爭」之後,廈門成為「通商口岸」,金、廈近在咫尺,往南洋海路暢通,掀起金門島民的移民潮,以及民國廿六年日寇侵華,也掀起「走日本」,萬餘島民避難逃往南洋。
「落番」的出洋客,賺取微薄的血汗錢,匯回家鄉奉養親人,甚而蓋洋樓、興辦學校。在那交通與電訊不發達的年代,南洋與金門相隔千萬里,靠著一封封漂洋過海的「僑批」,傳遞親情的呼喚,也帶回「僑匯」贍養家眷,所謂的「南洋錢、唐山福」!
「僑批」,就是閩南語「華僑寄回來的批」,也稱為「番批」,通常是信件與匯款相結合,所以,「僑批」就是寄回來血汗錢,也寄回來對家鄉濃郁的深情,正是所謂的「家書抵萬金」,意義非同凡響。
根據曾經擔任「分番批」六年的蔡明團先生,當天向漳、廈學者表示:昔日,南洋寄回來的僑匯,早期是透過位於莒光路的「存德藥房」轉發,後來由「三益商行」與「南僑商行」兼辦。通常是「番批」寄到金門代辦商行,再由「分批者」一村走過一村分送,依照「批信」書面上金額,面交收受人簽收,並代寫回信。
同樣的,「存德藥房」老闆也表示:民國初年,他們到廈門購買藥材,帶回「僑批」辦理分送,民國二十六年日軍攻占金門,「僑批」中斷八年;日寇戰敗投降後,「僑批」業務才又漸漸恢復。店裡逾百年存放「僑批」的櫥櫃,依然保存完好如初。
事實上,「僑批」一封封漂洋過海回金門百餘年,直至經國先生推動完成「十大建設」,躋身「亞洲四小龍」,國民所得大幅提高,且「落番」的老僑凋零,在南洋出生的新僑,對金門沒有感情,「僑批」才慢慢走入歷史。
平情而論,金門是「僑鄉」,放眼島上村落,到處都有「歐風洋樓」、「雙落厝」,那是華僑拚搏血汗的結晶,也是「僑批」累積的成果。如今,隨著交通與電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僑批」已成歷史名詞,但過去「僑批」走過艱辛的歲月,為華僑寫下輝煌的史頁,不容淡忘。
目前,島上許多華僑建築,如得月樓、陳景蘭洋樓、睿友學校,都已活化成觀光景點,特別是「睿友學校」,規劃成「睿友文學館」,在館長陳長慶先生精心擘劃經營,每年開辦四季「文學作品展」,為地區文史工作者提供智慧結晶的展場,也成為觀光客與學生參訪的熱點。
不可否認,「僑批」在金門的歷史上,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番客」與家鄉的溝通橋樑,維繫僑眷生活、傳遞親情;更是昔日金門經濟、教育、建設命脈的推手,這段史實不容抹煞。
今天,「僑批」已走入歷史,現代的年輕人,靠手機幾個按鍵就能傳遞訊息或匯款、轉帳,他們無法體會「僑批」漂洋過海的艱辛。因此,我們籲請文化局籌設「金門僑批文化館」,收集相關文物、文獻史料,找一幢洋樓陳列,結合觀光旅遊動線,為歷史作見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