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協力打詐 共築防詐家園
近年來,詐騙犯罪已成為全球性的社會毒瘤,其手法不斷翻新,危害日益深遠。金門雖地處離島,民風淳樸,卻因地理與社會特性,成為詐騙集團鎖定的目標。根據統計,金門每年因詐騙造成的財損金額超過一億元,相當於每位鄉親平均承受數千元的潛在風險。
但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今年1至7月,金門詐騙案件數與財損金額顯著下降,較去年同期減少162件、財損金額更大幅降低4,900萬元。這一成果,不僅是數字上的進步,更是金門社會凝聚共識、積極行動的具體體現。
8月19日,金門地檢署與縣政府共同舉辦「金門公私一條心,齊力打詐護鄉親」誓師大會,邀集檢警、金融機構、軍方、議會及民間單位共同參與,展現了跨領域合作的決心,地檢署成立的「可疑帳戶預警中心」並已展現成效,自去年7月至今年5月,該中心通報17件可疑案件,成功阻詐865萬8,000元,顯見預警機制已發揮具體成效。
過往資訊顯示,金融機構在第一線的攔阻角色尤為重要,此次受表揚的土地銀行、元大銀行、兆豐銀行及金寧郵局,正是透過行員的主動關懷與機警通報,多次阻止民眾匯款,行員的細心察覺、快速反應,是守住民眾荷包的關鍵,值得所有金融單位推廣學習。
必須強調的是,儘管成果顯著,但詐騙集團的手法仍不斷演化。金門地檢署指出,當前常見手法包括「假投資」、「假買家騙賣家」、「假網拍」、「假親友借錢」等,其中假投資詐騙更是財損最高的類型。這些手法往往利用人性弱點與科技漏洞,例如透過社群媒體投放廣告、偽造投資平台,或以AI深偽技術冒充親友聲音行騙。金門鄉親因善良信任的特質,更容易成為詐騙目標,全民防詐已刻不容緩,需從教育層面扎根,讓防詐意識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事實上,政府的打詐策略已從傳統的「懲詐」擴展至「識詐、堵詐、阻詐、防詐」五大面向。行政院「打擊詐欺指揮中心」推動的「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2.0版」,強調運用AI技術、深化跨境合作、加強被害保護等措施,正是回應詐騙國際化與數位化的挑戰。
然而,法律與政策僅能提供框架,真正的防護網需由全民共同編織。金門的防詐成果證明,透過公私協力與社區參與,即使資源有限的離島也能有效對抗詐騙。不過,有鑑於詐騙手法持續進化,跨境犯罪偵辦難度高,高齡族群與弱勢家庭更需針對性保護。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深化科技應用:整合AI分析與大數據預警,提前識別可疑交易模式。
二、擴大教育宣導:將防詐納入學校課程與社區活動,針對長者設計易懂的教材。
三、強化跨境合作:與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建立情報交換機制,打擊跨境詐騙鏈。
四、完善被害人支持:提供法律協助與心理輔導,減少二次傷害。
詐騙不僅是犯罪問題,更是對社會信任的侵蝕,唯有政府、企業與民眾齊心協力,才能築牢防護網。讓我們從自身做起,謹記「防詐五不」-不接陌生來電、不聽投資明牌、不點未知連結、不傳個人資料、不信可疑資訊,並將此意識傳遞給身邊的人。唯有全民動員,方能讓金門成為真正防詐不打烊的安全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