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9月1日,北一女校長陳智源宣布參加115年學測 與高三同學並肩作戰。陳校長說,為提早準備學測,今年開始試辦高三暑輔晚自習,看到留下來唸書的高三同學都非常認真,充滿鬥志,「那種全班專注努力一件事的氛圍令人嚮往,所以我決定參加115年大學學測考試,與高三同學並肩作戰」。這就是台灣頂尖高中校長的最高關注--「升學考試」。校長如此、家長如此。考一個好大學,找一個好工作,似乎沒啥可置喙的。
同樣9月1日消息,韓國政府剛通過了2026年高達728萬億韓元的超級預算,創下歷史新高!其中AI研發預算直接猛增兩倍多,從3.3萬億衝到10.1萬億韓元,全力押注人工智能。韓國政府幾乎把整個家底都推上AI牌桌。10.1萬億韓元,相當於二千二百多億新臺幣。這個用於AI研發的預算,比北歐冰島、盧森堡及許多中小型國家一整年的經濟產出還要多。
雖然瘋狂砸錢不一定就能換來AI領先,但至少意味著政府已經注意到時代的大趨勢,並感受到「生死存亡」的迫切感。過去,韓國在硬體製造、半導體領域確實強勢,但在美中爭霸的大格局中,AI逐漸躍居幕前,其他國家無論從基礎理論研究、數據開放文化、跨領域協作能力,都已經快速邊緣化。
看看現在的AI格局,美國有ChatGPT這種顛覆性應用,中國有龐大的數據場景和應用落地能力,日本也在機器人融合和基礎模型上默默發力。韓國也感受到徹底落後的壓力而思奮起直追。雖然,錢能買來伺服器、挖來人才、堆起實驗室,而創新生態卻不是光靠鈔票就能速成的。很不巧,AI比拚的遠不只前述各種要素,也包含整個教育體系及人才供應鏈的養成。
中日都在AI領域各有實績,韓國雖然有三星、LG這些科技巨頭,但在全球AI創新版圖上一直沒那麼耀眼。現在從政府到企業,一股腦往AI衝,有點像當年全力押注半導體那樣。而此刻的台灣呢?如果說韓國像是一個追趕者,那麼台灣可能連追趕的覺悟都沒有,更遑論在「教育領域」及「人才供應鏈」的改革。
近來,美西方及韓國主流媒體,提出了大陸崛起的根源--「重視工科」、「工科生治國」。有別於美國及西方,頂尖人才都投入到賺快錢的金融領域、法律領域;韓國則是投身到法律及醫療(醫美)領域;工科生治國,按部就班,穩健可靠;法律人或金融人治國,短視近利、投機取巧、烏煙瘴氣;看看韓國與台灣政壇,可謂斑斑可考。
未來三十年、甚至百年,AI將全面改造人類社會。目前AI競爭正在進入深水區。美國對中國進行高端晶片封鎖,歐盟緊抓AI倫理監管,韓國這個時候選擇大規模投入,雖然顯得果敢,但也可能面臨技術出口限制、地緣政治攪局等多重風險,變數仍多。而我們的教育體系(包含學校校長、教師及家長),也應該全面檢討了,就算升學模式短期無法改變,但是也該好好想想,如何從學科上、學制上、就學年限上、就業銜接上,……,培養出未來真正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