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門的運動基地 活化地方創造幸福感
2025年9月9日,不只因為運動部的成立,而在台灣體育史上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金門來說,也具有重大的意義。今年年方卅歲而無黨籍的李洋,他以東京2020與巴黎2024連霸的金牌羽球選手身份,成為首任的運動部部長。如今,李洋肩負打造國家體育治理新局的任務,意義不只在中央,更深刻觸動金門。因為他雖出生台北,老家卻是在古寧頭,長年被視為「金門之光」。而且,以他個人的運動鍛鍊史來看,從並非坦途的開始、在父親親自指導下夯實基本功,最終與王齊麟搭檔,以「麟洋配」在兩屆奧運決賽中擊退勁敵,完成羽球男雙前所未見的衛冕,其中不僅表現了「把不可能練成可能」的紀律與韌性,還有深刻的家族支持及兄弟情誼,也飽滿地再現了「金門精神」。如今,中央政府編列了新台幣248億元的預算,顯示以制度升級帶動場館、人才、產業、平權與全民參與的決定,及「用運動壯大台灣」。而對金門而言,這是趨勢窗口,更是主動設計未來的契機。而此時此刻,正是金門的「體育政策時刻」。
李洋部長所帶動的「榜樣效應」,具體而強烈。金門孩子看到「自己人」能在世界舞台摘金、再由國家委以重任,對體育生涯與公共服務的想像被一次拉高。這是長期社會資本的累積,也就是家長願意投入,學校願意調整作息與資源,而地方政府也有動機整合預算。並且,由於運動部的成立,政策發展的制度窗口打開了,並且勢必推動「向下扎根、向上銜接」的整體盤整。金門若能率先提出縣域型試點計畫,實驗島縣友善的訓練模式與賽會治理模板,將比其他縣市更快被看見。因此,打造金門版的「運動部行動藍圖」,即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可具體地將金門建置為一個具有示範意義的「運動基地」。這不只是金門人挺金門部長的情誼,以及從中擴大「金門之光」、發揚「金門精神」的機會,對於具體的每位縣民來說,還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創造幸福感的政策。
首先,不僅由於曾經是戰地,而有十萬大軍進駐金門,透過「金門自衛隊」的民防,還進一步地打造了金門人強健的體魄,運動的基因已然深深地根植在金門人的血液裡。解除戰地政務之後,觀光成為金門的重要產業,並經常地讓金門名列最幸福的城市。如今,隨著運動部的成立,倘若能將金門建置為一個具有示範意義的「運動基地」,不僅延續了戰地政務時期以來的體魄,還可打造「運動觀光」的產業鍊,並活化大量在減少駐軍之後所關閉的營區,為金門創造就業與收入;其次,「運動基地」不只是為了來金受訓的各種運動項目的個人或團隊,也可有效地服務在地的金門人。運動推廣的對象,不只是年輕人,更重要的反而是中高年齡的縣民。而且,實際上運動的目的,並不單純地只是生理上的健康,也透過團體活動來創造社會交流與支持。因此,將金門打造成一個具有示範意義的「運動基地」,既可活化地方、舒通經濟,也可為活化民眾的身心,創造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