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文化遺產納入全球氣候韌性框架對我國的政策影響

發布日期:
點閱率:356

氣候變遷是當前人類社會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與環境變遷不僅衝擊生態與經濟,更對文化遺產帶來深遠威脅。古蹟、歷史建築、考古遺址,以及傳統知識與民俗文化,都在多重壓力下面臨存續危機。長久以來,文化資產在氣候政策中常被視為被動、脆弱的對象,而忽略可以積極作為主動「調適資源」的角色。
2023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首度在「全球氣候韌性框架」(FGCR)第9g條款中,將「文化遺產」納入「全球調適目標」(GGA)七項主題之一。這項突破揭示文化不再是被保護的弱勢,更可成為協助強化社會韌性的力量。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同時啟動「UAE-Belem工作計畫」,要求各界檢視文化遺產調適評估指標,並預計於2025年11月COP30定案,宣示文化已被提升至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層次。
回應上述要求,「氣候遺產網絡」CHN與「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共同推動的「文化遺產氣候調適聯盟」HACA,於2025年6月提出文化遺產評估指標的系統性分析和九項核心議題建議。包括釐清定義、倡議方向型指標、建構倫理與公平參與框架外,更強調指標應避免流於一般化,必須將「保護文化實踐」、「保護遺產地」以及「原住民族與傳統知識導入基礎建設」列為重點,藉以呼應文化資產與知識系統的實質價值。HACA亦呼籲社區主導、多層治理、青年賦權及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並提醒不當的調適策略可能排擠弱勢社群,甚至導致文化滅失。
解析HACA文件的重要意義:首先,促進文化與氣候政策的跨域整合,藉由明確的文化定義,使氣候調適更貼近地方脈絡;其次,將文化、傳統知識及弱勢群體納入評估機制,使之更為完備;再則,建議的架構、詞彙和程序,有助於國際文化氣候治理基準,並成為其他GGA目標的重要範例。
既往我國多著重於「保護」與「修復」,忽略文化資產本身所承載的調適智慧。許多傳統農作方式、水利系統或建築材料工法,都可反映世代累積的氣候調適經驗。例如,傳統梯田耕作體系不僅是珍惜利用資源,更是山地減災的重要模式;沿海聚落的防風林配置、埤塘的集水工法,以及金門傳統聚落的布局,都是先輩面對環境風險的智慧。清楚理解並善用這些傳統知識,將有助於建立更具韌性的調適策略。
目前我國積極推動宏觀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抑或執行面的「強韌台灣計畫」,以至基層的「防災士」培訓中,文化韌性議題仍屬邊緣角色甚至完全缺席,和國際趨勢呈現明顯落差!亟需及時檢討積極推動下列工作:
第一,將文化納入國家調適政策推動跨部會治理,行政院應參採國際趨勢將文化部納入氣候調適機制,賦予清楚功能,使文化與文化資產成為調適政策的核心與支持力量。第二,強化社區主導與公平參與,建立鄉鎮區級的調適機制平台,鼓勵社區、原住民族及青年參與遺產調適規劃,並確保弱勢群體不因調適措施而遭到排擠或文化斷層。第三,結合文化教育與青年行動,將文化資產納入氣候教育課程,鼓勵青年參與社區調查與國際交流。第四,深化國際連結與在地實踐的雙軌模式,我國雖非UNFCCC締約國,但可透過ICOMOS、HACA、CHN等國際網絡積極參與,分享案例貢獻全球經驗,使「台灣模式」在國際舞台上發聲。
綜上,HACA文件對我國提供重新思考文化資產保存的契機,是一份實踐公平正義、重視文化與地方知識、鼓勵跨領域合作的藍圖。文化資產不是氣候變遷下的「弱者」,更是能夠引導社會走向韌性未來的「驅動器」。在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之際,亟須結合國際趨勢將文化視為氣候調適的核心資產,使文化遺產成為推動韌性社會的動力。唯有如此,吾人方能真正掌握這一波國際新契機,使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展現更堅實且獨特的文化力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