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恩酒」到「感恩券」:制度轉型的深層啟示
金門縣政府近日規劃,將既有的「感恩酒」制度,轉型為具備高防偽技術的「感恩券」。這不僅是社會福利措施的一次革新,更是縣府在財政有限下,嘗試讓福利與地方經濟形成良性循環的重要一步。從「慰助金」到「感恩酒」,再到即將上路的「感恩券」,這一連串制度演進,折射出金門在面對歷史情境、財政壓力與地方發展需求時的政策智慧與政治抉擇。
追溯這項制度的源頭,2015年實施的「55歲至64歲三節慰助金」本是縣長陳福海的競選政見,旨在回饋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門鄉親。每人每年可領三節各1萬2000元,受惠人口約1萬7000人,縣庫每年支出高達五、六億元。雖照顧了民生,卻也成為縣府沉重的財政負擔。
為減輕壓力,縣府兩年前改以「感恩釀」酒品取代現金,每年節省約四億元的縣庫支出。然政策雖解決財政問題,卻在市場端引發價格下跌、利潤受壓,有鑑於此,縣府乃構思轉型,「感恩券」的構想也因此浮現。與「感恩酒」不同,「感恩券」不僅具備高規格防偽設計,更是政策思維的轉向:福利不再只是單純的「給予」,而是要創造地方經濟的「乘數效應」。縣府希望透過6.4億元的票券化支出,引導民眾直接進行在地消費,讓商圈受惠、產業活絡,進而實現「照顧鄉親、推動經濟」的雙重目標。
這種設計類似中央曾多次推出的「消費券」,不論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或COVID-19疫情期間,消費券都發揮過刺激經濟的功能。不同的是,「感恩券」更具地方性與針對性,其消費範圍集中於金門,讓福利金流不再外溢,而是沉澱於本地。對於一個高度依賴觀光與特產的離島縣份而言,這樣的政策轉向,無疑是一次實驗性的嘗試。
「感恩券」不只是財務技術,更是政策哲學的體現。長久以來,福利被視為「政府支出」或「社會成本」,但在金門縣政府的規劃下,它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福利是一種投資,可以創造可見的地方效益。
當然,這種設計也隱含挑戰。首先,如何確保「感恩券」的使用便利性與普及性,避免因使用限制過多而降低民眾接受度。其次,市場能否消化這筆龐大消費力,避免造成短期價格波動或商家過度依賴補貼需求。更深層的挑戰在於,福利制度是否能真正兼顧「保障」與「發展」,而不至於演變為一種政治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縣府已表態未來將檢視其他福利措施,如長者津貼、教育獎助金,是否適合以票券或數位方式發放。這意味著「感恩券」或許只是開端,金門可能正嘗試建立一套「福利即經濟」的新模式。若能運作順暢,金門經驗將為台灣其他地方政府提供參考,尤其在財政吃緊、經濟發展需要新動能的當下。
然而,任何制度轉型都必須謹守「以人為本」的原則。若福利轉化的結果讓民眾覺得不便甚至被剝奪,那麼再多的經濟效益也難掩失敗。唯有在政策設計上兼顧民意、財政與產業,才能真正實現「福利惠及鄉親,效益回饋地方」的初衷。
從現金、酒品到票券,金門縣福利政策的轉型,表面上是形式的更替,深層上則是政策思維的進化。它不僅反映縣府面對財政壓力的務實考量,更展現出將福利轉化為經濟循環的創新視角。若能兼顧民眾便利、商家受益與縣庫永續,這場「感恩酒」到「感恩券」的轉型,將不只是金門的故事,更是台灣地方治理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