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運能受限,金門亟需藍色公路分流:借鏡新台馬輪經驗
每逢連假、春節或暑假,金門旅台鄉親返鄉訂機票幾乎成了奪標比賽,稍慢一步就得苦苦等待漫長候補,這種情況不僅困擾返鄉的遊子,也打擊了觀光客的信心,讓原本想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程,變成一場折騰。溯其根源,實來自於台金航空運能不足之瓶頸,當需求不斷上升,供給卻卡死,結果就是機位稀缺、民怨四起。
有鑒於此,副縣長李文良日前拜會馬祖縣長王忠銘,重點就是學習「新台馬輪」的成功經驗。這艘船之所以受到矚目,關鍵在於它不只是一艘交通工具,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船上設有臥鋪與休憩設施,旅客能在夜間啟程,白天抵達目的地。這種「夜搭日到」的模式,不僅節省時間,更創造了一段獨特的旅程。睡一覺,就能開始新的行程,對於旅客來說,不啻是一種新型態的旅行體驗。
馬祖能做到,是因為採用了DBO模式(設計、建造、營運),由政府主導規劃,並引入日本造船與管理經驗。這讓新台馬輪不只是運輸工具,更是一種服務品牌。金門若能引進類似模式,不僅能分流航空人潮,更能打開一條觀光與經濟的新大門。事實上,藍色公路的價值絕不只是在「有沒有位子坐」。它還能為金門創造更多觀光與商業契機。想像一下,遊客晚上從基隆或高雄登船,隔天早晨抵達金門,馬上投入戰地文化之旅;回程的時候,也能在船上安穩入睡,隔日清晨回到家門口。這樣的體驗,不僅降低了出遊門檻,也讓航程本身成為旅遊的一部分,甚至能發展成短程郵輪式的「微旅遊」。
另一方面,藍色公路還能延伸出物流與產業鏈的效益。金門的高粱酒、貢糖、麵線等特產,一旦能藉由快輪直送北中南市場,將能拓展更大的商機;台灣本島的農漁產品,也能透過藍色公路輸送至金門,再透過小三通進入大陸市場。這樣的「雙向快遞」,將把金門打造成一個區域性的海上經濟樞紐。與其把藍色公路看成純粹的交通補位,不如視它為一條「觀光+物流」的經濟大動脈。
當然,藍色公路之推動非一蹴可幾。首先,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建造與營運大型船舶的成本高昂,若沒有中央政府的經費挹注與政策協助,地方政府單靠自身財力根本無法負荷。其次,營運模式也須釐清係由政府獨營、民間經營,抑或公私合營?風險如何分攤、利益如何共享,宜有周延規劃,同時須與觀光體驗結合,才能真正吸引旅客。
綜上所述,金門的交通困境不該成為發展絆腳石,反而應是推動創新的催化劑,航空、海運各具比較優勢,唯有「海陸並進、空海互補」,方能徹底解決一票難求的問題。金門的觀光活動與遊程若能和藍色公路航班結合,推出饒富特色之目的地旅遊套餐,旅程將從登船那一刻就開始,為旅遊注入更多元化的層次感。從觀光發展角度看,金門的觀光資源比擁有台馬、台澎海運航班的馬祖與澎湖更為豐富,尤其危機常常蘊含轉機與商機,台金線藍色公路不僅攸關鄉親返鄉之便利性,更或是地區觀光再起的契機,它能讓遊子不再為機票焦急,也能讓觀光客對金門多一分選擇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