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再論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保存及轉譯

發布日期:
點閱率:803

與金門的歷史相仿,馬祖也是20世紀中葉以降國共對峙及世界冷戰的歷史場域。然而,相對於金門偏重個案的保存及硬體的修復,連江縣通過分級治理的制度性規劃,有系統地進行戰地歷史的反思、戰地文化景觀的保存及轉譯,並成為馬祖地域振興的策略、文化認同建構的起點。三屆以來的國際藝術島策展,更是讓這座島嶼重新以非軍事的身分進入世界史視野的文化計畫。
他山之石。馬祖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保存維護為一種跨域治理的策略,是梳理馬祖戰地的過去、面向未來的一種方法。戰地文化景觀的再利用不單只是個別構造物的保存及修復,而是善用空間場域本身的人文歷史、環境特色等條件下,進行經營及再利用,深化戰地文化景觀的價值內涵,促使地方發展特色產業,使其得以永續經營。因此,研擬每一個場域最適宜之再利用模式,包括場所精神的延續、景觀的當代轉譯、環境安全的確保、永續的經營策略等,有其必要性。
江柏煒教授曾經撰文指出,戰地文化景觀的活化利用應可賦予多元目的,包括「休養保育、安保教育、和平紀念、藝術轉譯、創新體驗」等,以便能予讓戰地遺產能與當代社會有所連結。他進一步提出戰地文化景觀作為一種異質空間式的生態博物館,希望提供給觀者的內容,不只是懷舊的感受,而是要提供一種關於戰爭/和平、死亡/生存之辯證思考,讓不同歷史觀念者、不同政治立場者得以對話相互詰問,進而促成一種文化包容性的浮現。因此,戰地文化景觀價值的再詮釋、保存維護計畫的啟動是馬祖公私部門對於後戰地時期轉型所採取的重要策略。這樣的策略不只是對於長期軍事治理下的黑暗歷史或創傷記憶的自我療癒,更是提供馬祖新世代、外來訪客一種認識當代馬祖的觀看之道,是馬祖地方發展的新想像。
在以文化遺產保存與轉譯的策略方向之後,連江縣以國際藝術島計畫行銷,透過藝術介入戰地景觀,轉譯軍事場域為新美學敘事,吸引遊客並促進地方經濟。2022年,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島嶼釀」(Island Brew)為主題正式登場,核心概念涵蓋「風土」、「時間」、「計畫」、「空間」與「文化」。由41個團隊呈現8大計畫、39件作品與3個空間策展,展場遍及軍事據點、傳統聚落、港口、廢棄候船室及舊士兵特約茶室等地。策劃單位包括中華文化總會與連江縣政府文化處,並獲文化部、交通部支持。原定2021年舉辦,因疫情延後至2022年。首屆活動即吸引逾3萬名遊客,並榮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成為成功的行銷案例,展現戰地景觀與風土文化轉化為國際藝術交流的新魅力。
2023年9月所推出的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主題為「生紅過夏」。策展論述中以馬祖人釀製老酒的風土文化的概念描述這一場藝術節慶,通過這樣的集體記憶連結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及情感結構,以及糯米發酵轉變成桃紅色老酒的視覺意象,寓意著藝術創作對地方社會帶來的改變。
2025年9月開幕的第三屆國際藝術島則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拍楸」是傳統閩東語,指的是一種世代傳承、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每年8、9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第三屆的藝術展聚焦3大主題,包括「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希望一起說出這座島嶼的當代故事。這個節慶再一次援引地方生活的經驗及其語言,象徵舉辦藝術島是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重要盛事。
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十年為期,不僅改造地景,更推動社會轉型,展現文化工程的長遠思維。此經驗啟示金門文化治理需具宏觀視野與創新實踐,特別在文化資產修復與再利用上。若缺乏大開大闔的策略,金門豐厚資源恐將徒然浪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