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中秋節談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

發布日期:
點閱率:1,113

今天是中秋節,月圓人團圓的日子,無論是闔家團聚共享月餅柚子,或是親朋好友齊聚烤肉,這個節日早已成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民俗節慶之一。然而,在團圓與歡笑的氛圍中,另一個常被忽略的現象卻年年重演產生大量廢棄物,造成環境沉重的負擔。每逢假期,街頭巷尾、公園綠地、海濱河堤常常在熱鬧過後留下滿地垃圾,這樣的景象與「中秋月圓」的美好意象,形成強烈對比。
中秋節的習俗歷經時代變遷,從早期的賞月、吃月餅、剝柚子,到近數十年興起的「烤肉文化」,已逐漸發展成全民共同的節慶活動。據統計,中秋連假期間所產生的垃圾量往往比平日高出三至五成,尤其以一次性餐具、烤肉器材、禮盒包裝最為顯著。這些廢棄物若未妥善分類,最後多半進了焚化爐或掩埋場,不僅造成環境壓力,更可能釋放有害物質,影響空氣品質與土壤健康。因此,中秋佳節除了象徵團圓,更應該讓全民重新檢視環境責任的公德心。今年縣環保局特別呼籲「分類要做好,減量不可少」,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項迫切需要全民共同行動的責任。
 國內全面推動垃圾分類,但在節慶時刻,民眾往往因「圖方便」而忽略分類原則。許多人習慣將沾滿油漬的保麗龍盒、湯杯或免洗碗盤直接丟入一般垃圾袋,甚至連仍可回收的鐵夾、醬料瓶罐也一併丟棄。這些小小的忽視,累積起來卻形成龐大的環境成本,因此在保有節慶熱鬧氣氛的同時,兼顧永續與環保,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大課題。
  垃圾不是「廢棄物」,而是尚未被妥善利用的資源。若能在中秋節積極推動分類回收,就能有效降低垃圾量,並將資源重新投入生產循環。資源回收不僅僅是「垃圾變黃金」的經濟效益,更是一種減碳行動。根據環保署數據,資源回收每年可減少上百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換句話說,每一次正確的分類回收,都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一份力量。
  金門縣環保局此次倡導的「一多三少」原則(產品分量多、包裝少、印刷少、材質種類少),正是面對中秋過度包裝的有效解方。許多高價禮盒外層套紙盒、再加塑膠膜,甚至還附贈裝飾品,外觀雖美,卻造成無謂的資源浪費。若能從源頭減量,將商品回歸「實用、簡單」的本質,不僅能減少垃圾,更能推廣永續消費觀念。然而,政策的推動往往面臨民眾習慣難以改變和市場競爭,導致過度包裝的考驗,一次性餐具使用方便,短時間難以被環保餐具取代,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常以華麗包裝取勝,忽視環境成本。因此,政府除了加強宣導,更需要透過政策誘因與制度規範來推動改變。透過提供環保餐具租借服務,以減少一次性用品,對過度包裝商品課徵「環保稅」或加收處理費,並推廣環保標章商品,鼓勵民眾優先選購,與學校、社區合作,推動「無痕中秋」活動,培養下一代的環保意識。
  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歸根究柢是一種生活習慣的養成。若僅靠政府宣導,難以落實到每一個家庭與個人。因此,教育與文化轉型顯得格外重要,家庭是最小的教育單位,父母若能在中秋烤肉時,示範正確分類方式,孩子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中建立觀念。其次,學校教育應將環保行動融入生活課程,以中秋節為題材,讓學生設計環保烤肉方案,從小培養實踐力。最後,媒體與社群平台也可發揮影響力,將「環保中秋」包裝成潮流,讓年輕人願意參與。
中秋節是傳統的團圓佳節,但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資源枯竭的當下,它更應該是一個提醒國人「珍惜與守護」的日子。垃圾減量與分類回收,不只是技術性問題,更是一種文化選擇、一種社會責任。社會必須逐步從「便利文化」轉向「永續文化」。當全民意識到「環保是一種責任,也是對後代的愛」,垃圾減量與回收才可能真正落實。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