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和傳統知識強化氣候韌性
鑒於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日益嚴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亞太地區無形文化遺產資訊與網絡中心、國際無形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及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近期發布《亞太非物質遺產與氣候行動》專書,為傳統知識和無形文化遺產納入氣候變遷調適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框架。專書的核心觀點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ICH)不應被視為氣候變遷下的受害者,而更應成為社區應對環境變化與強化文化韌性的主動資源。此一觀念回應了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強調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以人為本、以文化為基石的新視角,也為調適行動帶來深刻啟示。
專書收錄亞太地區十五個案例,由傳統手工藝、原住民知識系統,到氣候相關的災害風險管理,充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價值。部分案例探討氣候變遷對傳統手工藝(如燈籠製作和編織)和原住民農耕智慧的衝擊,同時也介紹社區如何藉傳統知識發展調適策略。這些案例闡明傳統知識不僅是過去的遺產,更是當前環境危機的重要應對途徑。
我國氣候變遷近年已逐步完善法令與政策框架。制定《氣候變遷因應法》,由環境部與各部會共同研擬各期《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以具體落實調適目標。政策思考為由上而下推動的宏觀規劃,著重於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強調運輸系統、公共工程和水資源基礎設施等韌性強化。儘管這些措施對於提升國家整體韌性至為關鍵,但仍未見將文化視為同等重要的調適策略!國際上將文化與文化遺產納入調適計畫,並鼓勵社區自發的「積極行動」;我國由環境部主政的國家氣變調適框架,與文化部主政的文化資產保存,兩者之間明顯缺少實質可操作的連結。換言之,國家調適行動未將文化視為推動策略的助力,仍將之視為一項需要被保護弱勢!
將文化資產與氣候變遷調適計畫有效整合,從而強化社會文化韌性,可以思考下列方向。
1.政策層級的正式整合與法規賦權
《氣候變遷因應法》和相關子法中,應正式納入「傳統知識」和「文化資產」設立專項,聚焦於文化資產與氣候變遷調適的整合並規劃具體行動。在各級《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中,納入有形文化資產與農耕、漁獵、水利、災害應變等傳統智慧,明確列為調適工作的核心內容,編列專項預算支持在制度面確切執行。
2.強化以社區為本的參與式行動
於現行氣候變遷調適政策中「能力建設」部分,強化社區傳統知識與文化資產,作為能力建設的重要力量,支持社區運用傳統智慧,使氣候變遷調適有效地與在地脈絡的緊密結合。政府可考慮撥款專款(基金),鼓勵並資助由原住民部落或地方社區主導,運用傳統知識或文化資產因應氣候挑戰的創新計畫,包括如傳統作物復育、永續漁法(農、林)推廣、傳統建築技術傳承應用等。執行中應同步建構由政府、學術界、非營利組織及社區的多元協作平台,使傳統知識的傳承者直接參與,並將在地經驗轉化為實質行動。
3.促進跨世代與跨領域的知識傳承與教育
為確保傳統知識的永續,鼓勵教育機構與社區合作,開發將傳統知識(如歲時祭儀、生態行事曆、農耕技術)與氣候科學相結合的教材,納入各級學校課程;定期舉辦工作坊或研討會,邀請氣候科學家、文化資產學者、政策制定者與在地知識傳承者共同分享成功案例與實踐經驗,培養次世代對文化與環境間依存關係的理解。
綜上,專書提供寶貴的視角,提示文化和傳統知識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應對未來挑戰的活水源頭。我國在氣候變遷調適的道路上已邁出堅實的步伐,更應具體將文化和傳統知識納入,使調適策略更具韌性、包容性與在地性。透過政策的整合、社區的賦權與跨領域協作,將傳統知識的「保存」進一步邁向「活化」,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展現獨特且堅實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