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雜治博弈下的兩岸和平之路
當前國際局勢已非單一霸權主導的世界,而是一場「王道」與「霸道」交錯的治理博弈,尤其中美兩國作為全球體系的核心主導力量,其互動邏輯早已超越經貿競爭,而延伸至制度秩序與文明價值的對峙。王道者,以德服人、強調合作共榮;霸道者,恃力制人、以秩序為名實則維權。當兩者糾結為「王霸雜治」的現實格局時,兩岸和平便成為最敏感也最具象徵性的試金石。
冷戰結束後,美國以「民主自由」為旗幟,維持其全球霸權體系;而中國則以「共同發展」的敘事,重塑新興秩序。當美國強調規則,中國強調公平;當美國擴張聯盟,中國深化互聯互通。這場王霸雜治的權力博弈,不僅是體系的競爭,更是文明敘事的深度較量。
在此背景下,台灣與金門所處的台海區域,早已成為中美地緣政治摩擦的前線。一方面,美國以「印太戰略」強化島鏈封鎖,鼓勵台灣扮演「民主防線」角色;另一方面,中國則主張「民族復興」與「和平統一」的歷史使命。兩岸因此被置於王霸雜治的壓力場中:既無法完全靠攏任一方,又難以自外於大國競合的漩渦。
若從歷史長河來看,「王霸之辨」不僅是權力形式的差異,更是文明精神的分野。中國傳統「王道」強調仁政與天下為公,主張以德化人;而西方「霸道」則重視契約、軍事與利益平衡,以制度維持秩序。當這兩種邏輯在全球化的舞台交錯時,形成今日的「雜治格局」│即道義與利益並行、合作與對抗交織。
中美關係正處於這樣的曖昧區間。美國在軍事上強勢施壓,卻又依賴中國維繫全球供應鏈;中國在外交上倡議共贏,卻仍被迫應對外部圍堵。這種王霸共存的態勢,使世界不再有明確的敵我劃界,而更像一場長期權衡與互制的博弈。台海問題,恰是這種結構矛盾的縮影:政治上對立,經濟上交織,文化上血脈相連。
若要在王霸雜治的世界中尋求和平,兩岸唯有以「制度創新」與「文化自覺」雙軌並進。其一,應以制度共構化解衝突。金門、廈門、泉州一帶,正具備試行「跨境合作試驗區」的條件:在貿易、金融、數據、教育、醫療等領域,建立「軟聯通」機制,以經濟合作稀釋政治對立。其二,需以文化共識重塑互信。兩岸同源的儒家文化本具王道思想基因,一向講求義利平衡、以和為貴。若能以此作為兩岸和平的精神底座,則可將「王道」之仁與「霸道」之制,轉化為「雜治而和」的新型秩序。
王霸雜治的時代,意味著多邊共治、多極化強權的崛起。對兩岸而言,和平不再是單方讓步,而是一場制度共創、心理和解的長程工程。若兩岸能在大國對抗中保持戰略冷靜,以務實合作換取國際信任,以民生福祉化解政治對立,那麼王霸之間的雜治,反而可能孕育出新型的「中華式和平」│既不屈從於霸權,也不重蹈衝突覆轍。
歷史終究證明,真正持久的力量,不在於誰的武器更強,而在於誰的文明更能包容。當中美角力仍在延宕時,台灣與金門若能以文化理性為燈塔,走出被動的地緣角色,主動構築「和平橋樑」的新秩序,則兩岸之間的和平,不僅是戰略選項,更將成為東亞新文明格局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