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性侵害防治網絡人員教育訓練談起

發布日期:
點閱率:331

性侵害不是性,而是暴力;只要「沒有」經過您的同意,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藥物控制,或其他違反您意願的方式發生性行為,都算是性侵害,就算是兩情相悅,但有一方未滿16歲,也是性侵害。尤其處此網路世代;新型態性侵害之今日,更要有網絡防範的教育。
性侵害防治涵蓋了預防、報案求助與被害人保護等面向。預防可透過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如遵守個人安全原則、學習防身技巧等。若不幸遭遇性侵害,可撥打「113保護專線」尋求24小時緊急救援、諮詢、通報或轉介服務。此外,各縣市的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創傷復原中心也提供心理輔導、法律協助、醫療服務及庇護安置等多元支持。
然而,面對網路世代;新型態性侵害之時代,除了傳統所謂的預防與自我保護,諸如提高警覺,避免前往偏僻,或照明不足的區域;保護個人空間,如駕車時,務必鎖好車門,上車前先確認車內情況,並事先將鑰匙拿在手中;保持距離,諸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避開空無一人的車廂,盡量坐在司機附近,並選擇光線充足的站牌等車;善用隨身物品,隨時注意周遭環境,利用尖銳物品(如髮夾、鑰匙)或哨子等工具作為防身之用,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網路犯罪等新型態之防範?
由於此種狀況涉及到求援、法律協助等諸多面向,基此,金門縣政府社會處,特於日前,在社會福利館二樓視聽閱覽室,舉辦「一一四年度保護性社工性侵害防治網絡人員教育訓練」,邀集相關業務人員,強化金門縣性侵害防治網絡合作效能,提升專業人員之專業知能。
為有效達到全面效果,此次教育訓練對象,包含社政單位、司法、檢察、警政機關、醫療院所、衛生、教育人員等性侵害防治網絡成員,期望透過跨領域人員的共同參與,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默契,強化跨系統間的整合效能,並提升處理性侵害案件時的即時性與專業度。
因而,承辦單位特邀請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分享「協助性影像被害人之實務工作」,及「與司法、社政、警政之合作經驗」,藉由專業講解與案例經驗,增進縣內相關專業人員,在面對新型態性侵害案件時之應對能力。
正如社會處長王茲繐在開場時所表示的:近年來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網路性影像散布案件頻傳,對被害人造成長期且深遠的影響,社工與相關網絡專業人員的角色更顯重要。縣府也期盼透過訓練讓地區的社工、警政、醫療及教育等跨專業人員,能夠更有效率地整合資源,攜手為被害人建構更完善的支持網絡。並特別強調性侵害防治工作需要網絡人員共同努力,縣府將持續辦理相關教育訓練,致力於打造一個安全、友善的生活環境,守護每一位縣民的身心健康。
正所謂預防重於一切!尤其是隨著數位科技發展,網路性影像散布案件的急劇上升,我們願就理論與實務言,提高警覺與自我保護,方是最有效之防範措施,更不要為好奇心或輕忽心所誤導。再來是若不幸發生了,如何有效向相關單位求援,方是正道,且以此分享讀者,以盡媒體之責。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