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崗石醫院重啟再利用 金門醫療韌性的關鍵
隨著時代變遷與政策轉向,金門不再只是戰略要地,更是島上居民的家園與生活舞台。日前縣政府推動「三軍總醫院金門分院」設立計畫,並研議將花崗石醫院舊址重新啟用,為地方醫療體系注入新的希望與能量,這不僅是一項基礎設施的更新,更是一場關乎「醫療韌性」與「離島安全」的長遠布局,具有深遠的戰略與社會意義。
縣長陳福海認為「醫療建設不僅是民生政策的一環,更攸關離島安全與國家戰略」,點出了金門當前所面臨的核心課題。離島地區的醫療資源向來有限,醫師人力不足、專科照護不易、轉診不便等問題,長期困擾居民與駐防官兵,若遇戰時封鎖或交通中斷,醫療體系的脆弱更可能直接影響到島上民眾的生存安全。因此,三軍總醫院若能設立金門分院,不僅能補足醫療能量,更能兼顧「平時可醫、戰時可用」的戰備需求,實質上是以醫療作為韌性防衛的一環,讓金門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有自主應變的能力,降低對外部支援的依賴。尤其花崗石醫院舊址曾見證金門戰地醫療的歷史,如今若能在此重啟,將成為歷史與未來的接點,不僅象徵地方醫療能量的再生,更代表金門社會面向「安全、健康、永續」的新願景。
縣府此次邀集衛生局、城鄉發展處、財政處等跨局處單位研商,顯示地方政府已不再被動等待中央資源,而是主動整合行政能量,成為推動者與協調者,陳縣長指示由李廣榮參議統籌後續協調工作,更彰顯縣府的決心與效率。然而,要讓此案順利推進,中央與地方的協作是關鍵,國防部軍醫局雖已有初步規劃,但涉及土地撥用、都市計畫變更、經費編列及法規整合等問題,仍需多方溝通,金門衛生局作為中央軍方與地方行政的橋樑協調,將考驗縣府的行政手腕與政治智慧。
金門長期以來存在「地方需求多、中央資源少」的現象,許多政策在規劃階段充滿期待,卻因執行細節、預算調度或法規限制而停滯。此次若能以花崗石醫院再利用為契機,展現中央與地方的高度合作,不僅能提升金門醫療能量,也將成為離島政策落實的典範。「韌性醫療」並非單指醫院建設,而是整體系統的強化與可持續運作能力,包含基礎建設、醫療人力、應變機制、物資儲備以及與國防體系的協作。
金門若能以三軍總醫院分院為核心,整合部立醫院、衛生所與社區醫療網絡,形成「軍民共構、平戰一體」的體系,將能真正落實「韌性島嶼」的理念,此舉不僅能改善醫療可近性,也能讓地方醫師有更多學習與交流機會,提升整體專業水準。此外,花崗石醫院的再啟用若能兼顧公共衛生功能,也能成為災害防救、疫情應變與長照支援的重要節點。這樣的多功能配置,能讓金門在未來面對天然災害、突發疫情乃至戰時封鎖時,仍能維持基本的醫療運作與社會穩定。
陳福海縣長特別借鏡澎湖三總分院的經驗,在軍方體系下運作,負責重症與急救照護,並與地方醫療網絡形成互補關係,這樣的模式既確保軍事需求,又能惠及地方民眾。金門與澎湖同為離島,環境與地緣戰略位置更為敏感,醫療設施的建置與管理更需具前瞻性,若能引入澎湖分院的經驗,再結合金門特有的戰地資產與地理優勢,花崗石醫院未來可望成為「區域型韌性醫療中心」,兼具軍民服務與教育訓練功能,甚至可作為災害應變指揮中心的備用據點,不僅可提升地方醫療水準,更有助於推動觀光醫療、長照產業及健康旅遊等延伸效益,帶動金門經濟的多元發展。
金門經歷過戰火,也見證和平。如今的醫療建設,已不僅是服務民眾的公共政策,更是守護家園、安定社會的重要基礎。花崗石醫院的再利用是島嶼重構自身醫療防線的象徵,為金門奠定「平時可醫、戰時可守」的堅實基礎。唯有以務實行動、長遠眼光與全民共識,金門才能在變動的時代中屹立不搖,成為真正「最堅定的健康之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