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金門定位 厚植浯島寫作人才
    明天,是本報六十歲生日,在此之前,曾擔任記者、編者,與投稿的作者,及工作同仁,顧念情緣深厚,紛紛在「金門日報60週年」專欄,抒發過往的心路歷程為報社暖壽,也讓讀者走回時光隧道,共同見證報社的成長、茁壯。
從本報「資料室」,找出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份發行的合訂本,翻閱三十一日的頁面,在第一版報頭下,有一則「祝壽獻禮意義深長,本報今日創刊,各方紛電致賀」耀眼的新聞,仔細閱讀內文:「本報訊」今日恭逢    總統七秩晉九華誕,也是「金門日報」創刊的第一天。昨天全國各通訊社、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電影製片廠等新聞機構,紛紛致電本報向發行人暨社長祝賀。致賀芳名,包括國內所有媒體的發行人、社長或總編輯,總計五十餘單位與個人,同聲祝賀戰地金門,誕生一份地方日報。
隔日,本報又於第一版發佈新聞,標題為:「金門日報創刊酒會,司令官親臨主持,訓勉達成辦報使命」。內文寫著:「本報訊」昨為    總統七秩晉九華誕暨金門日報創刊發行的一天,司令官親蒞主持慶祝酒會,與軍政各界首長共同舉杯,敬祝    總統萬壽無疆,中華民國國運昌隆。本報發行人暨社長以主人的身分歡迎前來致賀的高級長官暨地方各界首長。酒會開始,司令官首先率全體與會人員舉杯敬祝總統華誕,繼而訓勉金門日報全體員工,一定要把創刊在這偉大日子的報紙辦好,達成宣傳、教育和戰鬥的任務,以不負全體軍民和海內外讀者的期望。
是的!「金門日報」的成立,肩負著「宣傳、教育和戰鬥」的任務。第一版為國內要聞,包含社論;第二版為地方新聞;第三版為「料羅灣」副刊;第四版為國際要聞。每天出版「對開版」報紙一張,分送全島各部隊據點與村里家戶,成為戰地軍民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值得矚目的是,除了新聞版面之外,第三版的「料羅灣」副刊,園地對外公開,提供戰地軍民投稿,按字數付予稿酬,成為青年學生與文史工作者的最愛。翌年十月,「料羅灣」副刊更名為「正氣副刊」,登載散文、小說和詩歌,尤其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因而孕育許多在地文史作家,作品進而躍登國內各大報章,也紛紛結集出書,成果斐然。
所謂「大森林裡,也要有小樹苗!」本報鑑於副刊文學深受讀者喜愛,覺得培育寫作人才,應從基層做起;於是,自民國六十七年六月起,推出「小學生園地」和「中學生園地」,供學生練習寫作;也因此,許多學校配合訂定獎勵辦法,鼓勵學生多多寫作,向報社投稿。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金門終止「戰地政務」實驗,正式結束軍管,沿用廿六年的「正氣副刊」刊頭圖檔,與大家揮揮手說再見,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浯江副刊」,繼續提供鄉親投稿。換言之,本報自創刊以來的「料羅灣」、「正氣副刊」,以及「浯江副刊」,造就無以數計的文史人才,也收錄滿滿的浯島人文風情,成為「金門資訊寶庫」,供海內外鄉親查閱。
君不見,近十年來,金門文化局開辦的「村史」、「口述歷史」、「進士叢書」與「地方文獻」補助出版,成果至為豐碩,作者幾乎都曾是本報副刊耕耘的園丁;特別是「大家來寫村史」,島上一百六十六個村落,已出版五十七本村史,且年年獲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地方志書的「優等獎」,類此得之不易的成果,應歸功於本報副刊培育的寫作人才。
今天,欣逢「金門日報」創刊一甲子,許多曾是副刊辛勤的園丁,早已成為著作等身的大作家,顧念情緣深厚,紛紛撰文為報社暖壽。然而,面對環境變遷衝擊,報紙發行營運困難重重,我們衷心期盼縣政府、縣議會及廣大鄉親讀者,繼續鼎力支持,讓本報「以文化金門定位」,厚植浯島寫作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