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賈村到光華園、湖南高地─談活化軍事據點
金門,是一座因戰爭而聞名的島嶼。坑道、碉堡、營舍與標語,是這座土地刻在地景裡的集體記憶。然而,在戰地政務解除後,這些曾是守護前線的軍事據點,被歷史與時間一同封存,任由荒草與海風侵蝕。正因如此,軍事遺址如何「活化再利用」成為金門轉型的重大課題。
日前開幕的賈村戰技體驗場,提供了明確的答案。曾為盤山訓練場的賈村營區,在金管處修復並導入民間力量後,脫去戰爭威嚴,換上全民休憩的角色。它保留掩體、壕溝與建物,使軍事體驗不再只是一場設置在遊樂場中的「假想刺激」,而是真切踏入歷史現場的沉浸式參與。體驗場結合射擊、生存遊戲、餐飲與夜間活動,不僅吸引遊客,也讓在地人多了一個走進歷史、放下緊繃的生活場域。這正說明,軍事空間並非只能追憶過往,它可以為當下生活增添新意。
與此同時,四個多月前光華園文創園區在廢棄心戰空飄基地原址上開幕餐廳,以飲食作媒介,重塑情感連結。人們在此並非靜靜觀看歷史,而是坐下、品嚐、對話。牆面與餐具傳遞的心戰故事,成為金門記憶的延伸。當退役老兵與新世代同桌共享一餐,歷史就在餐桌間找回溫度。光華園不只是成功活化閒置營區,更成功讓軍事文化「走入日常」。
再看湖南高地,它走上另一條活化之路。建築師陳勝川承接營地的重新規劃,以戶外教育為核心,讓孩子透過冒險與探索理解土地。在過去訓練士兵的高地上,如今孩子們腳踩泥土、學習自理,讓軍事遺址成為下一代身心成長的環境教材。這種活化方式最為深刻:它不是消費歷史,而是讓歷史滋養生命。
這三處場域的成功,正說明金門營區活化的關鍵不在「保存」本身,而在「重新定義價值」。軍事建物若仍視為冷漠的鋼筋磚牆,只能成為封存的紀念物;唯有重新被使用,它們才會獲得重生。民間力量的導入,使營區不再是公部門沉重的維護負擔,而成為創新場域、觀光資源與在地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活化並非無風險。若只強調商業化,而缺乏歷史教育內涵,軍事遺址將失去其文化深度;若只強調懷舊情緒,而未融入現代需求,也難以長久經營。因此,軍事空間再利用必須同時顧及三個原則:保留真實歷史痕跡、兼具公共與在地生活使用、確保文化與教育意義延續。唯有文化保存與地方繁榮互為動力,活化才能真正成功。
金門的戰地景觀,是台灣無可取代的文化資產。在全球觀光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金門擁有其他城市難以仿製的歷史厚度。若能將軍事遺址化為敘事平台、文化場景與遊憩據點,不僅能吸引遊客,更能讓世界理解金門不是「戰爭符號」,而是一座擁有強大生命力與故事的島嶼。
從賈村到光華園,再到湖南高地,我們已看見軍事據點不必被遺忘,不必被封存,更不必只有悲壯。它們可以成為體驗、學習、療癒與連結的場所。過去軍人守護這些陣地,是為了國家;現在我們活化這些陣地,是為了未來。
軍事不再代表對立,它也可以象徵和平。當年保衛家園的堡壘,如今守護著文化記憶與新生活方式。從封閉到開放、從戰鬥到創生│這是金門最值得驕傲的轉型。
活化軍事據點,其實是活化金門自身。只要持續正確前行,這座島嶼曾經的戰火,就將化為照亮下一代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