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村戰技體驗場活化的啟示
  昔日肅殺嚴肅的軍事訓練基地,如今搖身一變成為融合戰技體驗、生存遊戲與美食餐飲的觀光新亮點。位於金寧鄉中山紀念林內的「賈村戰技體驗場」,在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修復與標租後正式啟用,這場轉型,不僅是一個營區的重生,更是金門戰地文化活化與再利用的關鍵一步。
  建於1960年代的賈村營區前身為「盤山訓練場」,仿越共村而設,用以模擬城鎮巷戰與野外作戰。當年此地被視為軍事重地,一般民眾難以踏入;而今透過修復與創意導入,營區重現壕溝、掩體與地道等原始樣貌,讓遊客能在安全且富教育性的環境中,親身體驗軍事文化的現場感。這樣「從禁地到景點」的轉化,正說明文化資產不應只是遙遠的記憶,而應透過創新設計重新融入現代生活。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地並未侷限於靜態展示,而是以「生存遊戲結合美食」的形式打造複合體驗。從白天的射擊體驗、團體對戰,到夜間軍事體驗與在地餐飲,讓「戰地旅遊」不再只是懷舊的參觀,而成為身體感知與社交互動的休閒選項。這樣的經營模式,正是金門觀光發展中急需的新動能,結合教育性、娛樂性與地方經濟效益的整合型觀光。
  金門長期以來的戰地印象,既是獨特資產,也是發展限制。戰地文化若只停留在紀念碑式的保存,容易陷入靜態化與疏離感;反之,若能透過體驗活動、數位導覽與美學再設計,使過去的軍事遺址成為民眾可「走進去、玩起來」的生活場域,便能實現文化傳承與地方創生的雙贏。金管處在賈村投入逾四千萬元活化經費,顯見政府對此類「動態文化保存」的重視,也為其他據點的再利用提供了範例。
  然而,文化與商業的結合,也須警惕過度娛樂化的風險。軍事設施蘊含嚴肅的歷史意涵,若將其簡化為純粹的遊戲場,容易稀釋其教育價值。如何在遊戲體驗與歷史尊重間取得平衡,是經營者與主管機關須共同面對的課題。或許可藉由導覽解說、情境劇演出或戰地故事講述,讓參與者在享受活動之餘,也能理解金門作為前線的真實歷史與和平的珍貴。
  此外,賈村體驗場未來將串聯湖南高地、光華園文創園區與心戰資料館,形成「戰技文化走廊」,這樣的區域整合思維值得肯定。唯有以帶狀規劃、串聯動線、共構品牌,方能擺脫單點式觀光的侷限,打造整體性的「戰地文化旅遊圈」,這樣的發展不僅能延長遊客停留時間,也有助於帶動地方餐飲、住宿與交通產業的共同繁榮。
  回望金門戰地歲月,烽火早已遠去,但那段歷史仍深植於土地與人心。今日的「賈村戰技體驗場」,不只是觀光據點的誕生,更是金門從戰地轉型為和平島嶼的重要象徵。它讓人們在槍林彈雨的記憶中,看見創意與生活的新可能,也讓歷史不再只是牆上的照片,而成為可以觸摸、體驗與品味的文化現場。
  戰地的意義,從「防衛」轉為「體驗」;文化的價值,從「保存」走向「再生」。賈村的啟用是金門戰地旅遊邁向成熟的標誌,也是地方創生的一次成功示範。未來唯有持續平衡歷史深度與娛樂寬度,讓教育、觀光與產業三者交織共生,金門的戰地記憶,才能真正化作一股推動島嶼前行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