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旅遊環境從不亂丟垃圾做起
    整潔道路曾是金門讓外賓稱讚的地方之一,但近年因為部分不守法的民眾沿路亂丟垃圾,路面和樹叢裡常見各種廢棄物,包括寶特瓶、鋁罐、便當盒和香菸紙盒、菸蒂、檳榔渣汁在內,都讓金門四通八達的馬路再也不如過去潔淨。
    這些垃圾的出現較少是行人邊走邊丟,更多的是從行駛中的車輛丟出來,甚至有人在停等紅燈時,將車內整盒的菸蒂倒在馬路上,完全不顧環境觀瞻的惡劣作法,十分讓人側目和不可思議。
    開車隨手亂丟垃圾,或許因為蒐證比較困難,可讓行為人免於遭到檢舉和處罰,但其中存在影響交通安全的危險,不可等閒視之。因為過去即曾發生前車亂丟菸蒂,掉落隨後的機車騎士身上,造成嚴重車禍的事故,另如寶特瓶砸中後車,導致駕駛閃避肇事,也不乏實例。
    台灣六都環保稽查人員編制較多,加上「檢舉達人」也多,民眾相對「守法」不敢隨手亂丟,但一般縣市的情況就較不理想,也有類似的環境髒亂和潛在的交安問題,在一些公共平台都可看到個案討論和輿情反映,金門這方面的缺失似也愈來愈多。
    「整潔的金門」曾是金門四大精神之一,從學校教育扎根到生活實踐,有其被民眾普遍認知和落實執行,人人守法的清楚脈絡。但近年這種美好的生活內涵正逐漸淡薄,不再受到高度關心,甚至冷漠以待,以致社會約束力大不如前,結果就是馬路垃圾有增無減。
    其實,有不少關心環境整潔的鄉親常會問道:如果金門酒廠不再大賺錢,上繳中央和挹注縣庫的財源緊縮,有一天是否會因財政左支右絀,裁減道路清潔人力,而出現乏人打掃,垃圾隨風亂飛的景況?
    西方有一句生活俗語說道,垃圾常會出現在本來就有垃圾的地方,也就是路面乾乾淨淨的地方,大家普遍不會也不敢亂丟垃圾,但原本髒亂的地方,則在「有樣學樣」歪風作用下,必然會垃圾愈丟愈多。
    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的規定,亂丟垃圾可處新台幣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環保單位人力有限,執行上可能力有未逮,一般民眾也因事不關己,不願多管閒事,實際上形成一種鄉愿的社會氣氛,讓不守法的人無所忌憚,金門的道路環境就會愈來愈壞。
    被視為無煙囪產業的觀光,是金門最主要的發展主軸,整潔環境則是優質旅遊的要件之一,亂丟垃圾影響的不只是金門的道路整潔,也讓金門的大環境悄悄惡化,最終受到負面衝擊的是地區觀光形象。
    「整潔的金門」是曾經法治嚴肅的金門,在從戰地金門邁向觀光金門,打造觀光大縣的地區特色,這塊招牌必須在鄉親大家的關注和全力維護下,繼續把它擦得金光閃亮,講白的就是「人人有責」,必需在生活中落實的事。否則,不但金門觀光出現環境品質缺失,鄉親的日常生活也會過得不乾不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