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讓淨海、護海成為大家的生活日常

發布日期:
點閱率:1,105

海洋保育是一項重要的國際議題,因為它與維持健康、穩定的生態系和減緩氣候變遷速度,以及全物種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環境面向息息相關。聯合國積極推動中,以2030年前保護全球至少30%海洋為目標的《全球海洋公約》(Global Ocean Treaty),可望於明年召開首屆締約方大會。
這項公約的宗旨在擴大和設立可緩解氣候危機的海洋保護範圍,涵蓋應對工業汙染、過度捕撈等破壞性活動在內,以確保海洋生物多樣性和全球數十億人口賴以維生的糧食安全。對目前全球僅約9%的公海受到有效保護來說,將在環境改善方面起到積極性的作用。
台灣地區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但也在2024年通過《海洋保育法》,用意就是在與國際社會接軌,攜手往海洋保育的里程碑「30×30」的目標前進。就四面環海的台灣而言,海洋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攸關環境維繫與生活品質提升,任何努力也都在展現台灣的自然、人文實力。
金門蜿蜒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30餘公里,豐富多樣的物種孕育其中,旖旎風光吸引遊客來到,一直是金門旅遊的亮點之一。近年在旅遊型態延伸開發下,海上藍色公路逐漸增加它的旅遊占比,對觀光旅遊多樣化來說,這是一個很有開發潛力的大方向。
金門與大陸僅有一水之隔,隨著季風和洋流漂自對岸的垃圾,每年估計在500公噸左右,各種廢棄物混雜其中,對金門的海岸環境帶來極大的衝擊外,也嚴重威脅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這可從金門海灘常年出現遭廢棄物包裹纏繞,或誤食塑膠袋導致死亡的保育類海龜、鯨豚,看到一個讓人憂心的環境警訊。
金門與大陸共享一片海,兩岸環境好壞也自然共有,其間存在一定的相對關係,在目前兩岸關係緊張的情況下,只能做到各掃門前雪,將海漂垃圾汙染降至最低,也期待有一天恢復兩岸常態交流,可以攜手解決海洋汙染,建構更優質的環境生態系統。
金門縣政府主辦,金門區漁會負責執行的「金門海島學校」已邁入第四個年頭,多年來持續致力於海洋教育的推動與海洋生態文化的扎根工作,目標就是在落實海洋環境教育和知識推廣。這是一項長期努力的播種工作,從萌芽、生長到茁壯成林,還需要一段漫長等待的日子,但只要邁出腳步不停前進,總有到達目的地的一天。
縣府日前召開「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工作小組會議,希望透過跨機關協作與明確分工,共同打造乾淨、永續且具景觀價值的海岸環境,讓金門的海洋之美得以永續經營。
環保局強調,這項計畫在體現地方政府落實第一線執行力的決心,在政府機關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確保海洋廢棄物清理作業能長期穩定推進外,更期待結合社區、學校及企業志工力量,讓「淨海、護海」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會中,李廣榮參議特別強調,「環境保護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全民共同的責任。」落實環保從生活中出發、實踐,確實是人人有責,保障環境品質的重要力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