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守護國境之西:金門醫院的蛻變與永續挑戰

發布日期:
點閱率:695

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這座巍然屹立於國境之西的公立醫院,不僅是金門地區六萬軍民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更肩負著緊急救護與戰地醫療儲備雙重重任。其發展史,從早期的縣立醫院、歷經組織調整,到如今改制為中央所屬的區域醫院,完整映照了離島醫療資源長期不足、奮力求援的結構性困境與艱辛歷程。
近年來,在縣長陳福海高度重視與中央共同努力下,金門醫院的醫療服務能量確實獲得了顯著的飛躍。特別是透過與台北榮民總醫院建立起堅實的三方合作夥伴模式(衛福部、縣府、北榮),成功地挹注了大量專業醫師人力、提升了護理與醫事技術水平,並同步改善了老舊的軟硬體設施。這些積極的變革,有效減少了過去輕重症皆需依賴「空中轉診」至台灣本島的耗時與風險,使大部分急重症患者得以在黃金時間內於在地獲得初步穩定與處置。
然而,當我們衷心肯定這些實質進展與醫護人員的奉獻時,一個更為深層、更具前瞻性的永續課題,正橫亙在決策者面前: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受限的人口基數與特殊的地理環境下,確保金門醫院的長久、高效運作?
離島醫療的本質,即是一種高成本、低效益的結構性挑戰,這是任何專案補助或單次人力支援都難以徹底改變的。金門地區地理位置偏遠,人口規模受限(屬於典型的「小而美」但「效益低」市場),加上島內缺乏大型醫療產業鏈支撐,使得金門醫院在藥品、耗材、維修與人力薪資等營運成本上,始終承受著較本島醫院更為巨大的壓力。
長期以來,政府以「全民健保」與「生命無價」的公義精神為基石,透過公費醫師制度、設置離島加給、爭取多方醫療團支援等方式,試圖彌補人力與設備的不足。誠然,人力與設備的增加,是提升服務品質與醫療可近性的「珍貴資產」,但我們必須正視,它們同時也是醫院營運報表上「沉重的固定與變動成本」負擔。尤其當服務對象總數難以大幅增長時,營運績效與財務平衡的挑戰將更為嚴峻。
更值得深思的是,隨著政府投入資源培育的公費醫師陸續學成,將在未來數年內迎來「返鄉服務的高峰期」。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也同步帶來了「人才飽和」的潛在困境。在現有的醫院空間與組織編制框架下,如何有效地安置、運用並留住這些在地化、高素質的醫事人力,使其能持續發揮所長,而非因職缺不足、缺乏進階設備或發展空間受限而被迫流失,已成為政府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若未能事先擘劃,將可能導致人才儲備的邊際效益遞減,甚至產生「高素質人力低度運用」的浪費,這對資源本就稀缺的離島來說,是巨大的損失。金門醫院歷經多次組織調整與整併,一路走來,始終扮演著「穩定軍心、守護民生」的關鍵角色。從過去接手國軍醫院業務,到配合中央升格更名,其組織結構不斷因應當前需求而調整。展望未來,政府不能再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純資源投入,而必須從更宏觀的「永續經營與戰略轉型」層面進行規劃:
首先,醫院宜提前規劃空間的擴充與功能的轉型升級。除了現有急重症、慢性病與常見疾病的基礎照護外,應考量金門「連結兩岸、近鄰廈門」的獨特地緣優勢,尋求發展具備特色的醫療服務。如發展國際醫療或特色健康照護、成為兩岸緊急醫療協作中心。
再則,應確立公費醫師人力資源的長期運用與活化機制。進一步與本島醫學中心,特別是合作夥伴台北榮民總醫院,建立更具彈性、雙向的「人才輪調與進修制度」。如雙向人才循環,以及鼓勵研究與教學。
總歸,金門醫院的運作,是檢視國家醫療政策是否真正落實「在地化、均質化」的重要試金石。提升離島醫療品質,不只是短期的專案補助,更是長期、系統性的治理課題。我們期待中央與地方政府能正視「人力即是成本,人才需要活化」的現實,在持續保障離島居民健康權的同時,預先擘劃金門醫院永續經營的宏偉藍圖,讓這座海隅的醫療堡壘,能夠穩健、專業地承擔起守護軍民健康的時代使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