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論金門縣陶瓷廠整體發展策略規劃及轉型

發布日期:
點閱率:281

金門陶瓷廠的轉型,不僅是產業結構的更新,更是地方文化意識的一次覺醒。這座承載戰地工業歷史與工藝精神的老廠,如今被賦予新的使命:從傳統製造走向文化創新,從地方工藝走向品牌再生。金門縣政府近日召開「陶瓷廠整體發展策略規劃案」專案會議,縣長陳福海強調,要以文化價值為核心、以產業創新為路徑,開啟金門陶瓷的新篇章。這番話,意味著金門正試圖以文化為引擎,推動地方的永續轉型。
金門陶瓷廠曾是「官窯」品牌的象徵,見證了金門從戰地經濟走向民生產業的歷程。它不僅是一座工廠,更是一段時代記憶的延伸。然而,在全球產業競爭與市場快速變動的今天,單靠傳統製程與地方情感,已難以支撐品牌的長遠發展。若無創新導入與文化再造,任何有歷史的工藝都可能淪為陳列館裡的遺產。陳縣長所提出的轉型方向,正是要讓陶瓷廠從「歷史的遺產」變為「文化的資產」,讓文化不只是被懷舊的對象,而能被轉譯為現代的價值。
縣府的策略規劃展現出整體性的思維。會中不僅有文化與產業部門,也納入人事、主計與綜發等機關,共同研議如何整合行政與創意的力量。這正是文化政策真正走向治理層面的表徵。金門要讓文化成為發展動能,不能僅靠個別單位零星努力,而需跨局處協作、跨領域整合,建立長期而穩定的推動機制。文化,唯有成為整體縣政的延伸,才能轉化為具體的發展力。
陶瓷廠的再造,並非簡單的「廠房翻新」或「產品升級」,而是一場價值系統的重建。廠長林蔚尚提出,未來要兼顧文化保存與產業創新兩大方向,透過空間再造、文化氛圍營造與互動體驗導入,使生產與展示並行,讓陶瓷不僅是商品,更是一種文化表達的媒介。這樣的思維,代表著從「製造業」轉向「文化體驗業」的轉型觀。當製作現場成為教育與觀光的場域,當工藝過程能被民眾親身感受,陶瓷廠便不只是生產者,而是文化的詮釋者。
同時,縣府也意識到品牌行銷與文創價值的重要性。秘書長張瑞心指出,陶瓷廠的發展將以文化、觀光、產業三軸並進,強化展示與體驗空間,結合金門歷史風貌與人文故事,塑造具有地方精神與現代美學的品牌形象。這樣的策略,意味著金門不再只是「製造陶瓷」,而是「講述金門」│透過陶瓷這個介質,將島嶼的歷史、戰地的記憶、僑鄉的情感,一併納入品牌敘事之中。
產業發展處長李銘培進一步指出,陶瓷廠的轉型不僅是內部改造,更是地方品牌重塑的契機。金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觀光優勢,若能結合金酒公司等在地品牌,形成共創共榮的平台,將能產生加乘效果。金酒代表金門的酒文化,陶瓷則象徵其工藝文化,兩者若能在設計、包裝、文化活動上互為表裡,將使「金門品牌」的文化意象更為完整。這種跨產業合作,不只是市場策略,更是文化整合的具體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陳縣長在會中要求成立跨部門推動小組,由秘書長統籌整合,確保計畫方向明確、時程具體。這項決策顯示縣府對陶瓷廠轉型的決心,也象徵金門文化治理進入制度化的新階段。唯有政府協調、產業配合、社會參與三者並進,文化再生才可能長久。
金門的文化,不只是歷史的延續,更是產業創新的基礎。陶瓷廠的再造,是金門從傳統工藝走向文化創意的縮影。它的蛻變,如同修復一件歷史悠久的官窯瓷器│需要時間的磨合、技術的創新,更需要對文化脈絡的敬意。金門若能在這個過程中,以創新重塑傳統,以文化孕育經濟,則陶瓷廠不僅能重現往日風華,更能成為金門文化品牌的象徵。
當文化被視為發展的核心,地方的競爭力將不再只取決於硬體投資,而在於文化厚度與創意能量。陶瓷廠的轉型,是一次歷史記憶與未來想像的交會;它不只是產業的蛻變,更是金門走向文化島嶼的里程碑。金門陶瓷若能再現光華,將不僅是工藝復興的一章,而是整個地方文化自信的再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