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期待開放多元的金門

發布日期:
點閱率:611

世界上多數島嶼社會的特性在於其內聚性,為了防衛自己抵禦外侮,傳統上強調宗族、輩份及紀律,島上的社會、經濟、生活因此而漸趨一致,如此對於面對的問題易於達成共識,對於島嶼人民的存續有其不可磨滅的意義。然而隨著工業革命帶來全球政治經濟的巨變,交通的便利,資訊的發達,所有封閉的社會皆被打開,島嶼也無法獨立於變動中的世界而維持與世無爭的型態,頻繁的交流也在衝擊著島嶼的社會架構,只有以開放的態度接納外來多元的事物,島嶼方可獲得真正的進步,島民的生活方可獲得應有的改善。

開放多元的社會可接收各類優秀的人才,可為己所用,以史為鑑,唐代燦爛的文化正是因其開放與多元,現在的美國、英國等先進國家也因鼓勵移民,社會的大熔爐提煉的精英正可改造國家,而強調單一種族優越的戰前納粹德國卻將國家帶入災難,現任美國布希政府孤意的單邊主義,最終亦導致外交與經濟的衰敗。單極、同質、排外終將失敗,開放、多元、活潑絕對是社會進步動力。

金門解嚴以降已16年,開放小三通也歷經7年,金門是中華民國對外交流最頻繁的縣份,也是全國最受矚目的地區,然而金門卻不能說是開放多元的社會,我們的輿論普遍同質單邊,人權,台獨、環保、弱勢,非政府組織等意見多被視為洪水猛獸,不容於地方媒體,亦無法受到金門民眾的接受,我們政府用人多喜好同籍同黨,同質性高的一群人就是無法形成開創性的政策,同是金門籍就是會受到地方民情的羈絆,難以做到施政公平、公開、公正,當然在地金門人或旅外金門鄉親對本地事物熟稔,辦事駕輕就熟,無需學習亦無需嘗試,但背景一致的專家對金門發展是好的嗎?我們常說希望金門發展如廈門,卻沒有人說希望金門發展如鼓浪嶼,多位來訪金門的外國學者,多說金門發展應如金門,金門如果成為另一個廈門,那世界上就只多了一個普通的中型都市,卻失去一個文化瑰寶、生態豐富的島嶼。 同質性高的人就只有同質性高的政策,缺乏文化與思想的衝擊,最終就僅在維持島嶼社會的常態運轉,難有突破或進步的空間。

十六年來金門並未有大破大立的經驗,金門雖是小三通的樞紐,但是社會仍像沈睡中的老人,無聲無息,聚落只見滿地花崗石地坪,不見社區的覺醒,馬路由土石變水泥再升級為柏油路面,由二線道增加到四線道,但金門卻未見真正的升級,宜蘭、高雄、台南都已改頭換面,城鄉品質徹底改變,而金門卻一直在等待,等待金烈大橋、等待金嶝大橋、等待大陸供水、等待金廈生活圈,因為這些都是金門人「共同」的願望,「一致」的想法,我們沒有其他自主的策略嗎?這就是同質性所帶來的問題。金門的發展就被這些限制所窒礙,若能在政府部門中注入外來思維與活力,勇於挑戰傳統構思,提供多元意見,金門就會有許多的選擇,政府可端出多樣的政策,金門無需停滯等待,金門可以有自己的路可走。

無論本地或旅外,金門有許多人才,但外面卻有比金門更多的人才,金門縣政府有許多好政策,但外面有更多更好的好政策,縣府應不問出身背景,取天下英才而用之,勇於嘗試,可能會有失敗與挫折的情況發生,但開放與多元絕對可以讓金門徹底改變,全面提昇,讓金門人驕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