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墾首王世傑原籍之確認
黃振良王建成楊詩傳/合撰
(二) 興修水利
農耕必須配合健全的水利灌溉設施,才能使開發的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當初王世傑看上這片土地的開發價值,正是著眼於其地「沃野千里,荒原遼闊,溪流縱橫交錯,水利充足」,是最上等的農耕地。對於王世傑在興修水利工程上的功績,在新竹的地方文獻中,有多處提到,其中最主要的是「隆恩圳」。
「隆恩圳:一名四百甲圳,在竹塹堡。雍正初業戶王世傑募佃合築,引九芎林溪之水,以灌竹塹埔一帶之田約二千甲。」(註4)
「四百甲圳,在廳治東門外·業戶王世傑置·後被水衝,溫明源招佃重鑿·其水由二十張犁溪引導至東門外,流轉而北,灌溉隆恩息莊及北莊田四百餘甲,故名·中有一陂,名曰為公陂·上承下分,又灌溉水田莊、樹林頭等莊之田·每年業主、佃戶,共納水租為修費·」(註5)
「隆恩圳」之名稱,則是來自「隆恩息莊」。
乾隆年間,竹塹北城外樹林頭莊王世傑之管事王佐往臺南府互控案情,遷延數年,王家經費不敷,乃向臺南城守借銀五千圓·後城守將卸任時,被借之項未還;乃從庫中帑藏支銀五千圓付城守領回,將缺額庫銀五千圓指為王家借項·洎新城守抵任,遂向王家逼催此項·王家無銀可還,願將該田年徵大租穀平價抵還·所有大租,自此歸官收掌;名曰「隆恩息莊」·計田九百三十二甲五分四釐二毫三絲、園二百三十八甲五分四毫六絲八忽·上田每甲年徵穀八石、中田六石、下田四石、園每甲年徵銀二圓·歷年租項,由臺南城守派弁駐竹徵收,照民間市價代銀完納·除辦理人工食及各款開銷外,盡數解歸臺南城守查收繳庫·開列租項於左……(註6)
地形上新竹山多而高,河川短促,降雨時流量大而水急,如果沒有築建水圳,則未能達到「水利其田」之目的。王世傑所創建的這「四百甲圳」是台灣農田水利建設之始,為新竹地區現代化的農田水利奠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 獻地建廟
創建廟宇是王世傑另一貢獻,早期開拓者把生命安全寄託於信仰的祖佛上。在竹塹開發時,王世傑先後捐獻土地、資金,修建了「東瀛福地」、「新竹城隍廟」、「竹蓮寺」、「關帝廟」、「天后宮」、「境福宮」等寺廟,使移民在心理上有所依託,更加快了土地的開發工程。拓墾精神表現在聚落的形成,城市的建立、寺廟祭祀圈、土地的圍據、貿易商業的日益發展等正面因素;負面上則易滋生械鬥、盜匪反亂的悲劇。
大致在乾隆中期以前竹塹的寺廟土地,幾乎全由王世傑家族捐充,廟內都有他的長生祿位。以城隍廟為例,除捐土地外,並獻北門內百間屋店地基的租銀,做為寺廟支出經費之用,可惜王家在乾隆初期即因訟案而逐漸中衰,後人雖有王土俊於嘉慶年間入泮設塾,並培養出「開臺進士」鄭用錫,但以王家作為竹塹最早開拓者的身分,與同是金門籍的新竹士紳鄭用錫家族相較之下,不免令人覺得傷感,究其主要原因,還在於科第上的差別。
新竹城最古寺廟是新竹市東門街(暗街仔)的「東瀛福地」(土地公廟),這是康熙三十年由王世傑從故鄉泉州同安縣攜帶來臺的土地爺、土地媽,現在仍舊奉祀在該寺廟中,香火鼎盛。(註7)
其次是由王世傑家族捐地所建的新竹城隍廟。「城隍廟在縣署右側。乾隆十三年,同知曾曰瑛建。五十七年,袁秉義修。嘉慶四年,同知清華捐建後進,祀觀音菩薩。八年,同知胡應魁在左側添建觀音廟,以後進祀城隍夫人。道光八年,同知李慎彝修。三十年,同知黃開基重修。光緒十八年,紳董重修通樑。廟僧云:建修縻金計一萬餘圓。廟宇百八十六坪、地基五百六十九坪。」(註8)
還有一座佛教寺廟竹蓮寺:在南門巡司埔,祀觀世音。先是移民初至,僅建小祠,其後業戶王世傑乃捐地以建,為新竹最古之寺。道光五年,紳士林紹賢修之。迨同治五年,紳士莊榮陞、湯奇才等又募捐重建。(註9)
以一名普通百姓隨軍旅赴台,由於在農村長大兼有獨到的眼光和毅力,而成為開疆拓土的墾首。誠如連橫在王世傑列傳所言「以一匹夫憑其毅力鼓其勇氣以拓大國家版圖,功亦偉矣!」時至今日,新竹各界於每年王世傑誕辰及忌日定期舉辦祭典,以追懷之心,感念先賢開發之功,是對王世傑這位竹塹先賢表達最崇敬的感念之恩。
三、金門王世傑家族
(一) 王世傑家族遷居浦邊
經開啟現存於王世故居祖龕的「皇明王氏歷代祖考妣神座」(總神主牌),該牌正面除正中書明前述文字外,另有「明二世祖念情王公洎妣陳孺人」、「明三世祖諱諧盤王公洎妣陳孺人」、「四世尚春字友夏王公洎妣何孺人」、「四世祖故考諱茂華王府君」、「五世祖郡大賓世傳王公妣陳孺人」,背面板內所記之生卒年月輩序與正面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背面板外特別記載「開浦邊祖從東沙鄉東沙從山後分支生學法公始祖俱是安岐鄉分支」數字。
再查《金門王氏族譜》中〈學法公浦邊裔派譜系序〉載:「浦邊社始遷祖學法公,按其出生年代及昭穆字行推算,係開閩王審知公之第廿三世孫。」依浦邊學法公裔派譜系所載,一世始祖學法公,祖妣陳氏,葬在前山前社山頂,傳子念情。二世念情公,祖妣陳氏,葬在官裡社路邊,傳子諧盤。三世諧盤公,字子珠,妣陳氏,葬在賢厝社急燒山,傳子二,長尚春,次茂華。四世尚春公,字友夏,生子三,長公喜,字元會,號世什,生子六;次公愛,字元美,號世傳,生子三;三公祿,字元安,號世傑,生子七。
綜上所述試釋如下:浦邊王姓家族係從東沙(今劃為金城鎮珠沙里)分居浦邊,族譜雖記學法公為始祖,但從其一世、二世、三世祖墓都葬在東沙附近的前山前、官裡、賢厝來判斷,這些人都生在東沙,逝於東沙,所以死後都葬於東沙附近,因為以當時金門的交通情況來判斷,金門除官宦人家外,一般百姓很少有從東半島的浦邊遠葬到西半島的情形。
且從第四世尚春公的祖妣何氏來推斷,這位祖妣應係浦邊人氏,也就是說,王家之入居浦邊,是從尚春公開始。再從神主牌上看,尚春之弟茂華府君無祖妣記載,而其喪葬係由世傑兄弟代理,可能無婚配也無傳嗣。
浦邊王世傑家族既從東沙分支,其前數世的昭穆仍依同於金門王姓譜系昭穆字行為:「崇上維鴻學,念子甫元士,爾孫敦孝敬,奕世為公卿。」(東沙舊譜因子孫遷徙攜帶遺失,字行另編)。王世傑的高祖(前四世)學法公係山後昭穆第五字學字輩,曾祖父念情公是念字輩,祖父諧盤公是子字輩,父親尚春公是甫字輩,世傑兄弟是元字輩。世傑這一輩開始分支新竹,兄弟三人共有子十六人,所以從世傑起另編昭穆為「世德際美士,鳴和國家盛,忠孝承先業,詩書啟後昆」二十字,為使前後能得到連貫而不致混淆,世傑兄弟在公喜、公愛、公祿名下另以元會、元美、元安為字,使能接上舊昭穆;再以世什、世傳、世傑為號,開始啟用新昭穆。
依據《金門王氏族譜》中〈學法公浦邊裔派譜系〉記載的生、卒年代,王世傑的高祖(前四世)學法公約生於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間,學法公死後歸葬於離東沙村郊僅只一里之遙的前山前社的山頂(又稱獅球山),座南向北,祖妣陳氏,傳子念情公。
王世傑的前三世祖(曾祖父)念情公(念字輩),約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間(1556年),祖妣陳氏,葬在與東沙村毗連的官裡社路邊,坐東向西,傳子諧盤公(子字輩,字子珠)。
祖父諧盤公,約生於明神宗萬曆十七年間(1589年),祖妣陳氏,葬在與東沙村約二里之遠的賢聚社之急燒山上,傳子二:長尚春公,次茂華公。
父尚春公(甫字輩,字友夏),係諧盤公之長子,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歲次戊午,1618年)正月十二日,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年(歲次甲辰,1664年)四月初四日,年四十七。
母何氏媛娘,生於明熹宗天啟四年(歲次甲子,1624年)正月廿五日,卒於清聖祖康熙四年(歲次乙巳,1665年)五月初二日,年四十二。
尚春公暨妣何氏媛娘於清聖祖康熙廿七年(歲次戊辰,1688年)十月廿日合葬在蘭厝山(蘭厝王氏為東沙次三房石貢公之裔派)翁婆石,坐乙向辛兼辰戌,傳子有三,長公喜公,次公愛公,三公祿公。
公喜公,字元會,號世什(依榜林昭穆為元字輩,依浦邊新編昭穆為世字輩。)約生於永曆八年(順治十一年,西元1654),為世傑之長兄。世傑生四齡父尚春公見背,五齡妣何氏媛娘棄養,時長兄年約八歲,兄弟三人孤苦相依,世傑墾拓竹塹城後,公喜公亦率子姪輩赴台前往相助,遂定居於竹塹城。
公愛公,字元美,號世傳(元字輩,浦邊世字輩。)生於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歲次丙申,1656年)九月廿八日,為世傑之次兄,世傑墾拓竹塹城,公喜公前往相助,公愛公留守家園田廬與祖墳,世什與世傑兄弟及後代子孫皆匯款回鄉以為祭祀祖先之費用,並留有龐大的田租地契在浦邊二房手中,每年二房子孫皆可前往台灣收取租稅,直到日據台灣後音信才告中斷,田租地契於第十二世奕標公(浦邊王家裔孫之昭穆字第十一世起又回到與榜林及山后相同之字行:爾孫敦孝敬,奕世為公卿)仙逝(民國五十五年)後,因保管失當,破舊不堪,子孫不知資料之珍貴而予銷燬。
公祿公,字元安,號世傑(元字輩,浦邊世字輩。)生於明末桂王永曆十五年(清世祖順治十八年,歲次辛丑,西元1661年)正月十五日,出生時母何氏媛娘年三十八歲,父年四十四歲,是年鄭成功據台灣,清世祖順治帝崩,子玄燁即位,為清聖祖康熙。
(二) 王世傑的生平和大時代的關係
世傑出生之時,正是時局動盪之際,是年三月,鄭成功率兵二萬五千,捩舵束甲,自金門料羅發航,東指台灣,由鹿耳門入,克赤嵌城。遂掩有臺灣,開府墾荒,勵精圖治。八月清命戶部尚書蘇納海至閩,遷海邊居民於內地,離海三十里,村社田宅悉焚棄,百姓失業流離,死亡上千累萬。(註10)
◎ 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世傑二歲,是年吳三桂殺桂王永曆帝,鄭成功薨於台灣,子鄭經立。次年清兵進佔金廈兩島,焚屋毀城,徙遺民於界內,民多流離失所,金門遂墟。世傑三歲,與父親尚春公母何氏媛娘及世什、世傳兄弟等隨鄉人撤至同安城內地。
◎ 清康熙三年(1664年),世傑四歲。四月初四日,父尚春公卒於同安城,享年四十六歲。越明年五月初二日,母何氏媛娘卒,享年四十一歲,葬於同安城外。
◎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吳三桂反於雲南,三藩之亂起,世傑年十三歲。次年靖南王耿精忠叛清呼應吳三桂,據閩反清,令人入台結援,鄭經復返金門招集流亡,遷入內地之民漸次返回金門,陸續重整家園。
◎ 康熙十五年冬(1676年)世傑年十六歲,八閩歸清,復令遷界,會鄭軍破海澄,圍泉州,事暫停。十八年(1679年),泉州之圍解,時世傑年十九歲,清遂行遷界之令。提督楊捷諭沿海居民曰:「奉旨遷移沿海居民於內地,不許遺留一椽片瓦,違者立殺無赦。」康熙十九年(1680年)世傑年二十歲,清水師提督萬正色率師攻金門料羅,守將吳國俊迎降,鄭經退回台灣,世傑隨鄭軍赴台。
◎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卒,子克塽立。吳三桂之子吳世璠敗死,三藩之亂平,王世傑時年二十一歲。這年台灣「北番亂,新港、竹塹等社應之。延平郡王克塽命左協理陳絳帥師討,諸番皆竄。」當時王世傑被鄭克塽委為護糧官,隨同鄭克塽運送糧餉北上接濟雞籠、淡水的部隊。
負責督運軍糧的王世傑,運糧北上途經竹塹時,見此地荒原平坦遼闊,溪流縱橫,因而請墾斯土。克塽准他「跑馬定界」的墾拓權,即被特准以跑馬馳驅起止的路線為界,劃地墾荒。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王世傑年二十三歲,施琅東征台灣,鄭克塽降清,清廷對台灣海禁森嚴,要有良民證又要申請照單。王世傑一時不敢回來,當初他跟鄭克塽之間的協定早已形同廢紙,好在附近竹塹社的山胞(即平埔族),性情和善,人數也不多,加上他們本以漁獵為生不諳農牧,王世傑便召集些許同鄉的軍伕在暗仔街(東前街三十六巷)為基地開始墾拓。而當初金門島民被遷入內地者,已被允許漸返故土。
◎ 康熙二十七年(歲次戊辰,1688年),王世傑年二十八歲,眼見時局已穩,他便趁機第一次回籍,與長兄公喜公(號世什),次兄公愛公(號世傳),一同前往同安城外祭拜父母之墳,並將父母之靈骨撿入黃金甕攜回金門,於當年十月二十日合葬於金門蘭厝山,地點取名翁婆石,坐乙向辛兼辰戌,此行長兄公喜公即隨世傑前往竹塹墾拓。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帝親征葛爾丹,四月郁永河來台採集硫磺,在他撰寫的「裨海紀遊」書中,描述他目擊的「竹塹埔」情況之詩曰:「自竹塹迄南嵌,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非人類所宜至也。」足見當年郁永和所經之處尚是一片未完全開發之地。
◎ 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右,王世傑時年五十一歲,他第三次返鄉,帶了一百多位族親與鄉人前來竹塹開墾,其中包括二哥之次子德琮與侄孫際盛。王世傑於幾次返鄉時,為祈求開墾順利,從故鄉移奉土地公於現在東門「暗街仔」的十字路中間搭建茅屋奉祀。這就是新竹最古老的土地公廟,也就是「開台福德祠」。
到了康熙末年,入臺的人潮如潮水般湧入,竹塹在短短的二、三十年裡,已形成了不少的聚落。泉州人林列等人於這段時期也來到竹塹,他們在王世傑的照顧下種苧麻織布,安居樂業。
(五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