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墾首王世傑原籍之確認
◎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王世傑五十五歲,時賽夏族人與竹塹社的平埔族人,性情和善,人數也不多,且他們以漁獵維生,不諳農牧,大片的土地也同意或用租借或用買賣,讓予王世傑等開墾,此時他們已經將大部分的竹塹社開發完成,辛勤地墾拓田園,王世傑仍不忘本,每逢年過節的時候他們還給竹塹社的山胞送隻牛,再加上幾罈好酒,因此墾拓的事業順遂,且族群之間也相安無事。至此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竹塹,已被王世傑開墾成稻浪處處的良田。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王世傑時年五十八歲,由其一手擘畫開鑿的四百甲圳(後稱隆恩圳,今天仍是新竹平原重要的灌溉水圳)主幹道築成,治田數百甲,開啟竹塹水利之始,至此新竹平原的農田均為其鋤犁所及,墾拓範圍漸至竹塹南勢庄。
◎ 康熙六十年(1721年)王世傑時年六十一歲。是年隨兄藍庭珍征討朱一貴之役的藍鼎元,途經竹塹地區,寫了〈記竹塹埔〉一文,有如下的描述:「竹塹埔寬長百里,行路竟無人煙,野番出沒,伏草莽肆伺殺人,割首級,剝髑髏取金飾,誇為奇貨,由來舊矣。行人將過此,必倩熟番挾弓矢護衛,然後敢行………。」
◎ 八月十五日王世傑出外巡看圳道,被伏於草莽中之野番所殺,割首級,剝髑髏,族人尋獲其遺體,不見頭顱,乃以金屬鑄造一頭合其身歸葬其遺體於金門北太武山麓蔡厝之郊外,碑題「顯考郡大賓世傑王公之墓」,浦邊世傳裔孫世代祭掃其墓,稱金頭殼祖墓。
王世傑所開鑿之圳道至雍正三年(1725年)時灌溉面積達400甲,故名四百甲圳。其水源發自九芎林溪(頭前溪),圳路於九芎林溪前分南北兩路,北路分三分之水額,稱新社埤圳;南溪為四百甲圳之本源,經員山仔、七份仔、麻園堵、隘口等庄入六張犁。
至於其圳名從四百甲圳改稱隆恩圳,係因乾隆年間王家與鄭家爭訟,王家敗訴,王家因久受訟累,耗資甚鉅,管事王佐曾向臺灣城守營參將借款,後無力償還,該參將適將他調,經請特准將王家田地抵償公款,埤圳亦歸公有,故改稱隆恩圳。「隆恩」一詞最早是清世宗為八旗設隆恩莊,有謝主隆恩之意,並供其收租,以此生息銀兩,做為賞卹、嘉喪之用,故稱隆恩租,以後擴及綠營。在臺灣除綠營的隆恩莊及隆恩租外,不少埤圳都是以隆恩命名,其意多少帶有感恩的意思,如南投竹山的隆恩圳、嘉義中埔的隆恩圳等。(註11)
四、新竹與浦邊王家往來情形
(一) 竹塹王家設立「公田」
金門民間保存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中「尊親、敬祖」的美德,這些傳統文化表現於民間習俗中尤其明顯。時至今日,金門有「做春秋」(春、秋二祭)的祭祀活動、有「做頭、食頭」的習俗、有「冬至祭祖」的定期祭祀活動,這些都是廣為人知的,但有一項和這些習俗相關的行為卻少為人知,那就是「祖公園」的設立。
有許多家族為了配合「做頭、食頭」的祭祀活動,同時設立了一項「祖公園」的輪作行為,即從早期全家族在分析家產時,留下一塊或數塊土質較好,產量較高的田園作祖公園,不分給某一人,而列為全族共有的「祖公園」,誰輪到明年「做頭」的人,該地就輪由他耕種,以這塊土地的收成來補貼他「做頭」的費用。這項行為早年在金門很普遍,但到1960年代以後,由於社會型態和經濟環境有了大改變,這項行為也逐漸消失而不為人知。
王世傑並不忘本,他在竹塹拓荒墾田時,為了能照顧留在家鄉的親族,也仿金門家鄉設立「祖公園」的規度,在竹塹設立了「公田」,每年將公田營收寄回家鄉,或由族人前往竹塹領回公款,做為照顧親族、冬至祭祖及祖厝維修費用。
後來同樣是來自金門、先在苗栗後壟墾拓、隨後再遷居竹塹的鄭崇和家族,在竹塹發跡後,在金門東溪家鄉創建「鄭氏家廟」(於民國八十六年公告為縣定古蹟)之後,也採用同樣的方式,以其家族在新竹設公田之所得,支助金門家鄉宗祠祭祀費用。同是來自金門而在竹塹拓墾的王、鄭兩家,一直延續到甲午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閩、台兩地交通中斷,這項以家族公款支助家鄉祭祖的行為也同時才告中斷。而這項制度的產生,王家尤先於鄭家。
目前仍住在浦邊40號故居的王世焜老先生表示:父親奕祿公在世時告訴他,其祖父清燦公在世時,曾前往新竹收過這筆款項,也因此知道該族有這項制度。經查其族譜,清燦公生於清同治丙寅年(1866年)十月初三日,卒於民國二十八己卯年九月二十日,1895年台灣割日時,清燦公年已30歲,長子奕選(1893年生)也已出生,這件事應屬可信。
(二) 新竹、同安兩地共尋王世傑
隨著台灣從1895年陷日到1945年光復,金門浦邊和新竹的王家,兩地分離五十年沒有來往,台灣光復後隨即國共內戰、國府遷台,金門成為兩岸對峙下的前線戰地。在戰地政務管制下金門又過了近半個世紀,到1992年戰地政務終止,金、台兩地民間相隔近一百年後,才恢復正常來往,此時兩三代人都過去了,音訊早已中斷。
從1980年代後期台灣先是開放赴大陸探親,接著擴大為旅遊,此時台灣民間前往福建各地尋根的家族不知凡幾,新竹的王家先祖既為竹塹墾首,尋根一事當然也不落人後。他們尋根的最有力根據,當然是《台灣通史》中所記載的:「王世傑,泉州同安人」,再不就是「福建泉州王世傑,率子姪及同安180多人來竹塹墾殖」,只是泉州、同安都沒錯,同安也有馬巷,可就是沒有金城,所以新竹王姓家族幾次前往同安尋根都沒有著落。
再就同安縣方面關於王世傑的身世,在民國版《同安縣志》〈卷三十六 墾荒錄〉把王世傑與陳永華、洪旭、林圯同列為「開臺墾荒人物」,有關他的生平傳略文字不多,抄錄如下:
「王世傑,由邑往台為賈。既得懇田之令(指1683年協助鄭克塽平定台北諸番之亂有功而取得新竹地區的「墾田令」),集泉人數百十人至,斬茅為屋。先墾竹塹社地,就番田而耕之,引水以溉,歲乃大稔(豐收)。其地即今縣治之東門大街,以至暗仔街也。已又墾西門大街至外棘腳,治田數百甲(每甲為15.4畝)。縣治一帶,鋤耰畢集。世傑既以力田起家,又與番約互市,墾務日進。康熙五十餘年,始墾濱海之地,曰大小南勢,曰上下羊,曰虎仔山,曰油車港,曰南莊,凡二十有四社,為田數千甲,歲入穀數萬石。既又墾迤南之地,曰樹林頭,曰後湖莊,曰八卦厝,曰南雅,曰金門厝,曰姜寮,曰北莊,凡十有三社。當時新竹尚未設治,諸羅(即嘉義)政令,僅及半線(今彰化)、大肚、吞霄(今通霄)諸處,山川奧鬱,水土苦惡;南嵌、淡水,窮年陰霧罕晴霽,鄭氏以投罪人。康熙四十有九年(1710年),始設淡水防兵,及期生還歲不能三之一,巡哨未有至者。世傑獨苦心孤詣,蒙苫蓋,暴霜露,胼手胝足,與佃農共甘苦,故來者日眾。世傑悉命苧而給其資(前面疑有「族人林列自泉來」之句),用以織褐,故新竹產苧特盛。世傑卒,而其子以折產搆訟(因分家產不睦),家道遂衰,惜哉!」(註12)
前述有關王世傑的資料,同安縣志乃是根據《臺灣通史》上的相關史料引述而來,至於王世傑究竟是同安縣那一村的人,其族人如何,以及是否還有相關的文物等等,都沒有進一步的相關史料。1991年同安縣將孔廟整修後,大廳作為同安博物館時,把陳永華、王世傑、林圯三人列為「渡台先賢」專櫃陳列(洪旭是金門人,此時金門已設縣,故不列入),至今這三人的功績仍在孔廟展廳供人參觀憑弔。倒是1991年規劃整理孔廟作博物館時擔任同安縣文化局長的顏立水先生(也是金門顏氏族裔),當時曾作過田野調查工作,試圖尋找王世傑究竟是同安縣那一個村莊人氏,可就是遍尋不著。(註13)
「根據新加坡師資訓練學院客座教授、台北華崗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王秀南(同安縣城王大埕人,祖籍金門城七星街)生前主纂的《王氏立姓開族百世譜》記載,王世傑是閩王王審知的裔孫。他在康熙間渡台墾荒成為新竹的首富,但卻在乾隆初家道中落,為世所惜。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嘉慶年間,其裔孫王士俊在家設塾,作育英才,「開台進士」鄭用錫(金門內洋人)就是他的及門弟子。還有進士王克捷,作有《台灣賦》傳誦今古,至今嘉義父老對他仍是『無不恭頌至再』。」(註14)
現有各項資料都記載著王世傑是泉州人或同安人(同安是泉州府轄下的一個縣,而當時金門是同安縣所轄),有關他帶領同安人或泉州人開發竹塹的歷史,都是不爭的事實。在新竹和同安兩地都「找不到王世傑更確切的原鄉」之情況下,兩地的人卻都想不到,原來王世傑的原鄉是在新竹和同安之間的金門。
新竹開拓者王世傑對竹塹地方的貢獻已經是當地民眾共知的事實,新竹王家從王世傑之後也一直沿用「世德際美士,鳴清國家盛,忠孝承先業,詩書啟後昆」這個昭穆。為了使王世傑開拓竹塹的功績能得到地方的重視與感懷,新竹市還成立了「新竹開拓先賢王世傑研究會」,會員多係王姓家族成年人,現有會員中輩份最高的是「家」字輩,最低的是「孝」字輩,現任理事長王忠仁先生就是王家第十一世「忠」字輩。而金門族親中輩份最高的王世焜兄弟,是舊昭穆的「世」字輩,按竹塹昭穆排也是「家」字輩,兩地同輩人的年齡大致相差不大。
五、古厝與墓塚的建築與興修
(一) 古厝
座落於金沙鎮浦邊聚落中央部分39、40號的王世傑古厝,位處金門縣自然村專用區,包括浦邊段1095地號的建地和浦邊段1096地號的雜地兩塊地號。其建築形式為二落大厝加掛雙突規(左側突規現已坍塌)的基本型式。前方1096地號的雜地是門口埕,初期可能是這棟二落大厝的前院。旁有一井,埕前方為兩幢二落的傳統閩南建築,右方為一空地,左方為一落的傳統閩南建築,後方為二落的傳統閩南建築。
建築內部空間佈局仍以正廳位於中軸線上,前後兩廳以深井區隔,橫向則以五開間的方式安置,廳旁置兩房,兩房外再加設一突規房。深井兩旁是木舉頭,作為廚房使用,而突規前後落房間以深井做區隔,與一般閩南式傳統建築之格局相同。
古厝的第一進正面出簷以大展步方式處理,兩側出簷以花崗石條出挑支撐捧簷。在建築材料上,建築正身立面、背立面及深井木舉頭牆體下堵採用花崗石塊丁砌,上堵為斗仔砌(部分以水泥粉刷覆蓋);側面下堵為花崗石塊人字砌,上堵為斗仔砌,突規側面牆體為出磚入石之砌法。
前廳與後廳的中路牆為穿斗式構造,以木隔牆分隔廳與房,次間山牆與突規山牆,原為懸山擱檁承重牆構造。前落次間房與木舉頭間有以花崗石做為下堵,上以木板牆區隔作板堵。前廳兩側的牆基是磚牆,上段是木板堵牆,最高部分的牆體以菅蓁(菅芒桿)編砌置入後,再敷上泥土,這種材料和作法很明顯的突顯出這棟建築的時代特徵。
(五之三)